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KamovKa-52ЧернаяАкула,北约代号:”BullB”)是俄罗斯卡莫夫公司研制的共轴反转昼夜全天候战斗直升机,采用并列双座布局的驾驶舱。此前,有网友曝光了俄军顶级武直之一的卡-52的生产车间。让我们一探究竟。
年8月的莫斯科航空博览会上,卡莫夫公司拿出了这种直升机的原尺寸模型。年11月12日,在乌赫托马直升机制造厂首次公开展出了以“黑鲨”这种海洋霸主命名的卡-52的原型机。当年参加莫斯科航展,并在同年举办的印度国际航空博览会上首次对外展出。
俄罗斯“进步”航空公司在位于阿尔谢尼耶夫市,是俄罗斯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公司之一。目前该公司正在为俄军方生产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卡-52型攻击直升机。
其次,早在年,美国在实施AH-1“休伊眼镜蛇”串列双座布局夜战型武装直升机计划时,也得出了同样结论:机组成员最好采用并列布局。所以,卡-52直升机的双座布局并非倒退,而是根据使用需要的一种合理设计,是武装直升机座舱布局的一项创造。并列双座的优点是两人可共用某些仪表、设备,从而简化了仪器操作工作,使驾驶员能集中精力跟踪目标,最大限度缩短作出决定的时间。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
卡-52最显著特点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的驾驶舱,而传统的武装直升机皆串列双座。采用并列双座布局并非标新立异,它是根据现代武装直升机的驾驶需要和所担负的战斗任务而设计开发的。首先,卡-52是为全天候、全天时、超低空攻击地面目标而设计的。当初,美国在制造F-、苏联在研制苏-24全天候歼击轰炸机(同样为了低空作战)时,飞行员和领航员/武器操作员就是并列坐在一个驾驶舱内,这种布局曾被看作是最佳方案,而且已被用到苏-34新一代歼击轰炸机上。
欧美一些专家认为在飞行高度20-50米接近目标时,单座武装直升机的驾驶员将很难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同时正确有效地使用武器。而卡莫夫设计局总结米-24的作战经验后,认为要发现4千米距离内的目标,即使在平原地带,直升机的飞行高度也得保持在35-70米,如在丘陵地带,高度还应提高到-米。在这样的高度飞行和瞄准目标,单座直升机飞行员完全可以胜任。当然如果用户一定要用双座机,卡-52直升机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
为执行复杂任务,卡-52直升机驾驶舱布置为并列式双座位。这点与大多数武装直升机的纵列双座不同。并对双座的优点是结构增重比纵列双座少,机身只需略微加长(约1米),重心改变也少。
卡-52的弹射座椅是K-37-型,两人可同时弹出,整套救生程序与卡-50相同。座舱也有装甲保护。该机型还大力提高了夜间作战能力。桅杆顶(旋翼轴)上有FH01型雷达卵形天线罩,直径0.6米,雷达本身装在机头内,可用于导航、发现地面坦克等目标,也可用于制导半主动雷达导弹。座舱内有4个荧光屏,其中一个可显示地面三维地形图像。机头装有电视及前现红外装置,夜间可对地面目标进行自动照射跟踪。此外还有激光测距及标定目标系统,与“旋风”反坦克导弹配套。
前视红外系统的有效方位角是正负摄氏度。机上人员采用头盔瞄准具,有夜视镜,其视场角比米格-29飞机使用的大一些。左右座飞行员各有一个平视显示器,但右座系统操作员还有一个陀螺稳定的双筒望远镜,放大倍数是25倍。望远镜镜头装在右座机身下面的一个小球形整流罩内,与激光测距器轴校准同步。
武器方面,卡-52直升机增加了使用Kh-25ML激光制导空地导弹的能力,也可以使用Kh-25MP反辐射导弹,机身右侧的一门炮与卡-50相同,但炮弹总数减为发。卡-52有一定空战能力,短翼下的外挂架可挂1枚R-73空对空格斗导弹或2枚(并列式发射筒)“钢针”-V(IGLA-V)空空自卫导弹。这种导弹本来是肩射防空导弹,可改作为直升机空战用。
在自卫电子对抗设备方面,除短翼尖的两个干扰弹发射器,还可安装主动红外导弹干扰器和雷达干扰器。告警系统包括L雷达告警接收机,L红外告警设备和L激光告警设备。设计该机型时即注重简化地勤人员的飞行准备时间及维护工作,不用舷梯即可完成直升机各系统的维护,机身离地面高度很低。远离主要基地时,只依靠最低水平的维护就可连续执行任务12天。
卡-52攻击直升机在世界同类机种排名为第一,虽然其行进速度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略显不足,不过其强大的火力配置,多模式的攻击模式,独特的共轴双桨式外形,以及其具备完善的驾驶员生命保障系统等特点,无愧于此宝座,也为世界其他直升机制造国提供了优秀的参考资料。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照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照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照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照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照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生产车间照
俄军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成品细节照
俄军验收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
等待交付的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
下面再来看看我军顶级武直之一,直-19的生产车间。直-19是由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及直升机研究所开发、研制、制造的武装直升机兼侦察直升机,基于直-9W,HA、H以及H民用直升机的军用衍生型,所以为欧洲直升机公司AS-N2海豚的远房亲戚,其命名为黑旋风(英文:BlackHurricane)名字取自《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黑旋风”李逵,象征这种武装直升机也如同梁山好汉一般本领非凡。
近日,有网友上传官方媒体播出的哈飞武直19生产组装厂房画面。图中成排的武直19在整洁的厂房中进行组装。另有网友称,该生产线有年产40架的能力。
该直升机主力由吴希明设计,直19于年当年立项、当年完成详细设计、当年进入总装,原型机于年7月当年成功首飞,于年服役先配北京陆航8团,沈阳9团,后装成都2旅,3兰州,4总参谋,7山东济南等。直-19可利用航炮、空空导弹,同低空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等进行空中格斗。该机可与陆军航空兵现有或在研的其他型号的武装直升机实现不同档次的高低搭配,改善装备的配置格局。
该机型特点/改进是在直-9基础上保持直-9原型底部结构不变,按适坠性要求,损伤容限对主体结构设计进行改进。对该机型操纵/控制、液压、电气重新设计;重新布置燃油系统,满足抗弹击、自密封的适坠性要求。换装纵列/串座式窄机身驾驶舱布局,驾驶员在前,射手兼副驾驶员在后,装抗坠毁吸能座椅,在座舱周围采用局部装甲防护。
起落架为后三点固定跪式设计,保证坠毁时乘员的安全。机身涂以吸波材料,大面积复合材料结构,平板驾驶舱玻璃,提高隐身能力。机身右侧安装可伸缩的红外弹发射;后驾驶舱顶部安装了红外干扰机(部份量产型无);旋翼可安装毫米波雷达(陆航8团配该雷达)。
两侧采用短翼,每侧有两个外挂点,对武器悬挂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可同时挂8枚反坦克导弹/对空导弹+两个火箭弹发射巢,亦可以以8枚反坦克导弹加8枚对空导弹的配置共16枚起飞作战,多次演习见短翼内侧挂点带2副油箱。直-19配备先进的光电吊舱(配有白光、热成像、激光等多个探测设备)、综合火控系统、显示系统、航电系统、电子战系统、电子自卫系统、数据链、通信系统及新的控制系统等:看哪里飞到哪里+第三代头盔,航电综合化和数字化,配备玻璃化座舱。
直-19采用四桨叶Starflex星形柔性复合材料单旋翼,主旋翼桨叶前缘为抛物线形的桨尖,旋翼直径12.01米,后机身采用涵道式尾桨,采用H民用直升机的升力系统,安装H直升机的传动系统(Transmission)、动力系统涡轴8C/法国“阿赫耶”2C引擎(单发最大应急功率(=30秒)千瓦,单发中间应急功率(=2分钟)千瓦,双发起飞功率(=5分钟)千瓦,双发最大连续功率千瓦),对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冷却系统进行适应性改进、对主减系统进一步改进,以便在直升机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增加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好的飞行性能。
改进后直-19起飞重量增至0kg(4.5吨),空机重量增至kg,可用燃油量增至kg,续航能力增加至4小时。直-19的双引擎性能类似AH-1S/F单发型号,但仍弱于AH-1Z/AH-1W双发型号。AH-1单发1,-1,千瓦,直-19双引擎1,-1,千瓦,2者起飞重量都是4吨左右,直-19同时间侦察,可以做类似OH-58D的角色。美国尝试使用RAH-66科曼奇取代AH-1、OH-58两机但落马;直-19机身涂吸波材料,大面积复合材料结构,液晶电脑化驾驶舱,函道式尾桨等提高隐身,虽然隐身和机动性能仍逊于“卡曼契”,但中国至少可以找到这样的机型并且成本低,可以大规模取代SA小羚羊和直-9WA/Z。
官媒公开武直-19生产车间
官媒公开武直-19生产车间
官媒公开武直-19生产车间
官媒公开武直-19生产车间
军代表向飞行员了解直升机的使用情况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工艺精湛!武直-19静态展示超清细节
野战状态下,武直-19快速武装
野战状态下,更换武直-19的发动机训练,该机所用发动机曝光
最后来看美国的AH-64阿帕奇生产车间此前,韩媒曝光了美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生产车间。作为世界第一武直,产量可谓惊人!AH-64武装直升机现已被世界上1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和以色列。AH-64以其卓越的性能、优异的实战表现,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世界上武装直升机综合排行榜第一名。
AH-64武装直升机是年提出的“先进武装直升机计划”(AAH)的产物。在AAH计划之前,美国陆军执行过“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AAFSS)计划,但是此计划过于好高骛远,在历经冗长且昂贵的研发过程后,在年8月9日遭到取消。美国陆军检讨了其失败的原因,不久后便提出一个切合实际的替代方案,即AAH。不同于以武装直升机以伴随地面部队并提供火力支援为首要任务,AAH考虑到弥补固定翼攻击机在反坦克能力上的不足,并消弥欧陆战场上北约国家相对于华约国家在装甲武力数量上的巨大劣势,定义为一种能携带反坦克导弹、格外注重猎杀硬性目标与多目标接战能力的专业反装甲武装直升机。
最初参与竞标AAH的共有洛克希德、休伊直升机(HughesHelicopters,年8月与麦道合并)、贝尔、波音以及西科斯基等五家厂商。在年6月,美国陆军宣布休伊与贝尔的设计通过概念设计阶段,接着拨款给双方各制造两架飞行测试原型机与一架地面静态测试机进行进一步的竞争。休斯的概念机编号为Model-77,军用编号YAH-64;贝尔的设计则为Model-,军方编号YAH-63,双方的原型机都从年9月起展开试飞。经过激烈的竞争,美国陆军在年12月10日宣布YAH-64获胜,并赋予其AH-64的正式编号,成为美国陆军继AH-1系列之后第二种专业的武装直升机。
AH-64的第一种量产型是AH-64A,从年起正式服役,年7月达成初始作战能力(IOC),美国陆军总共接收了超过架此型机。AH-64A一推出便成为世界最强劲且最精密复杂的武装直升机,其观测/射控系统与作战能力优于任何一种21世纪之前服役中的俄罗斯或其他西方武装直升机,而且至今仍是西方世界火力最强大的武装直升机。AH-64采用全铰式(全关节式)四叶片式主尾旋翼、双发动机、后三点轮式起落架、双人纵列式座舱等构型,机体结构强轫,十分注重对抗战损的能力。
AH-64A的四叶片主旋翼系统发展自先前休斯OH-6直升机(军用版为休斯)的柔性带旋翼系统,堪称改良式的全铰式旋翼系统。AH-64D的旋翼系统以桨毂罩内的V字形钢带叠层支架来连接桨毂与旋翼叶片,此种具可挠性的V字形钢带取代了传统全铰式旋翼的的挥舞铰与变距铰,透过变距拉杆带动桨毂罩,便可使此一钢带叠层支架与桨毂内的弹性轴承变形,便能进行旋翼的挥舞与变距操作。此外,钢带叠层支架仍透过传统式的摆震铰与旋翼叶片连接,旋翼两侧还设有2个检摆阻尼。
比起传统式的挥舞铰与变距铰,AH-64A旋翼系统的钢带叠层支架与弹性轴承不需要润滑与密封,使得后勤维护工作量得以减少。不过在年1月,美国陆军却发现AH-64A的主旋翼出了问题:理论上此种旋翼拥有0小时的寿命,然而部分AH-64A的主旋翼在使用小时便出现裂缝,事后调查显示问题出在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工具调校不良,导致叶片后缘产生皱摺。此外,AH-64A飞控系统中有一根关键性的强化螺栓(能抵挡12.7mm子弹的射击)也被发现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松动,导致直升机的操控出现偏差,而这个问题靠着更换制作螺栓的材料而获得解决。
AH-64A的副驾驶兼射手位于前座,正驾驶席位于后座,两个座位都有可进行飞控与武器射控等操作;两座位之间有防弹玻璃隔开,降低被敌方武器击中时同时伤害两名乘员的机率。AH-64A的座舱罩玻璃采用平板式设计以降低反光,机体前段以塑钢强化的多梁式不锈钢结构制造,后段则使用塑钢蒙皮的蜂巢结构,机体能承受12.7mm弹药以及少量23mm弹药的攻击,主旋翼杆亦能承受12.7mm穿甲弹以及少量23mm高爆弹的直接命中,而发动机的减速齿轮箱在遭到击穿、润滑油完全流失的情况下,继续运作30分钟,让飞行员有时间驾机脱离战场或迫降。
起落架具有极强的吸震力,能承受机身以每秒m的速度冲击地面时产生的力量。位于机身两侧短翼上方的两具T--GE-涡轮轴发动机间距极大,遭敌方武器命中后同时受损的机率微乎其微;此外,发动机排气口装有黑洞式气冷装置,能在排气口周边导入周围的清凉空气来降低废气温度,减低被敌方肩射红外线防空导弹锁定的机率。
AH-64A使用通用动力的T--GE-涡轴发动机,属于T-系列第一阶段改良的型号,总压比为17,每具的最大持续输出功率为马力,能以马力持续输出30分钟(如起降阶段),在紧急情况下(例如只剩一具发动机)则能以马力的功率输出2.5分钟,比耗油率为78.7ug/J。从年交机的第架AH-64A开始,发动机换成T--GE-C,这是T-系列的第二阶段改良,总压比提高至18,最大持续输出功率增为马力,能以1马力的功率持续输出30分钟,2.5分钟持续紧急出力提升为马力,比耗油率也降至77.6ug/J。
AH-64A拥有当时第一流的观测/火控系统,主要的观测系统都位于机首,分为两个部分:AN/ASQ-目标获得系统(TargetAcquisitionDesignationSystem,TADS)以及AN/AAQ-11飞行员夜视系统(PilotNightVisionSystem,PNVS)。TADS分为五个部分:激光测距与标定仪、前视红外线系统(FLIR)、炮手专用光学直接瞄准仪、日间电视摄影机以及激光标定仪,全部安装于一个位于机鼻且具有双轴稳定系统的旋转塔内,使得乘员在激烈的战术运动中能顺利瞄准目标,而FLIR的使用更大幅增加AH-64A的夜间战斗能力。
PNVS则是一具专供夜间飞行用的FLIR,位于机鼻上方的一个独立的旋转塔内,让飞行员在进行危险性高的夜间地貌飞行时拥有更清晰的外部影像。TADS的水平旋转范围为左右各度,垂直俯仰范围为-60~+30度;而PNVS的水平旋转范围为左右各90度,垂直俯仰范围-45~+20度。AH-64A以FLIR取代星光夜视镜作为机上主要的夜视系统,在当时算是一大革新。传统星光夜视镜的基本运作原理乃是放大外界微弱可见光源,在恶劣天候、浓烟等外来光源被阻断的环境中效能将大打折扣,此外也无法穿透掩蔽物;而被动地感测外界红外线讯号的FLIR在理论上能克服此种障碍,甚至可以侦测到树丛与掩体中的敌方目标。
至今,FLIR已经是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上的必要装备,而AH-64A正是第一种设计之初就拥有FLIR的武装直升机。AH-64A的两具FLIR都采用第一代FLIR技术(机械式扫瞄),分辨率1X,最大侦测距离为13km,分类距离为5.7km,敌我识别距离为2.4km。然而,PNVS/TADS的FLIR选择的长波长(8~12um)红外线在空气中传递时,很容易受到雨、云雾、沙尘等物质的干扰,因此只要是湿度较大或下起小雨,就足以影响到PNVS/TADS的运作。
AH-64A的机首下方装有一门M-E-mm单管链炮(ChainGun),此炮由休斯直升机公司于年研发,后来在AAH先进武装直升机的武装竞标中获胜;虽然AAH遭到取消,不过此炮仍继续用于阿帕奇之上;此外,M2“布雷德利”步兵坦克的M-mm单管机炮也是由M-衍生而来的。M-采用简单的封闭回路驱动,所需的动力由机上提供(电力),透过一条简单可靠的链带来带动整个机炮运作;炮机心在前后端运动时进行上膛或退壳,静止于前后端时则完成闭锁、击发、抛壳与进弹。
M-的射速可以调整,正常射速发/分,最大射速0发/分,炮口初速m/s,炮塔回旋范围为左右各度,机内载弹量高达1~1发。M-E-1的主要弹种为M-高爆穿甲双用途杀伤弹(HEDP),可击穿轻装甲车或主战坦克较为薄弱的两侧与顶部,人员杀伤半径则约5m,此外还有M-目标训练弹(TP)。在4年3月,ATK公司获得价值万美元的两纸合约,生产新型LW30高爆/穿甲双用弹药供30mm机炮使用,使得AH-64能以单一弹种同时对付装甲或软性目标。经由头盔显示/瞄准系统的控制,飞行员可轻易攻击大幅偏离飞行轴线的目标。
AH-64A的机身两侧各有一个短翼,每个短翼各有两个挂载点,每个挂载点能挂载一具M-型19联装2.75英寸(70mm)海蛇怪-70火箭发射器(或是M-型七联装70mm火箭发射器)、一组挂载AGM-地狱火(Hellfire)反坦克导弹的四联装M-型导弹发射架。当AAH在进行之时,便极端注重空射反坦克导弹,但是当时服役于美国陆军武装直升机部队的BGM-71陶式反坦克导弹却无法满足AAH的需求。因此,一种新的反坦克导弹便包含在AAH计划内,这就是地狱火导弹,从年开始研发,年选定罗克韦尔公司(Rockwell)作为主承包商,第一代的AGM-A于年投入量产,年正式服役。
与陶式相较,地狱火射程远达8km,使发射母机能在当时已知任何华约国家陆军机动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外展开攻击,而且弹头威力也大幅增加。最重要的是,地狱火改采半主动雷射导引(SAL),因此激光照明来源可由其他友机或其他友军地面单位提供,因此直升机发射地狱火导弹之后即可搜寻下一个目标或寻找掩蔽,而且由于雷射照明来源数目的增加,一架直升机能同时发射多枚地狱火导弹接战多个目标。但是此种导引方式必须与友军协同,造成使用上的复杂性增加以及若干程度的限制与不便。一架AH-64最多能挂载16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理论上每次出击最多能击毁16辆主战坦克。
来自: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