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博物学脉络及其融汇丨Yinger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主讲人:张一

时间:年11月6日20:00

一、自我介绍

博物绘画分享群的诸位师友,晚上好!首先感谢吴秦昌先生介绍我加入本群,才获得了与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也感谢颖儿老师和COCO老师一直以来提供和维护了这么优秀的交流平台,才得以与大家分享关于博物学、博物绘画的一些所思所得。

我叫张一,常住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长期混迹于文博圈,历职于成都华通博物馆、成都市考古队、市文化局还有成都博物馆。下图是参与成都博物馆新馆建设、布展工作。

辞职后做中欧间的工业品外贸以糊口,也去小学讲课。下图是在市实验小学讲授敦煌艺术课程。

还去博物馆做讲解,下图是在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内讲解

一直保持了对博物的浓厚兴趣,日常生活中也留心自然,偶尔也捡起画笔记录自己的观察,下图是巴朗山的观花活动。

下图是我绘制的红花绿绒蒿。

下图是我绘制的中华菊头蝠。

工作之余便在国内外进行一些博物学相关的探访游历,下图是在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下图是巴朗山穿越邓生沟。

下图是寻访绿花杓兰,看我达成目标开心的样子!

下图是探访野石窟

对我来说,这种阿卡迪亚式(园林牧歌)的博物经历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博物绘画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请颖儿老师原谅我没有经常在群里打卡。

自我介绍之后呢,进入今天的正题。

二、东西方的博物学脉络及其融汇

亚里士多德

讲到东西方的博物学脉络,就不得不先厘清“博物学”这个概念,首先从它的英文词组Naturalhistory来看,很好理解Naturalhistory即自然的历史(探究)就是关于自然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类等研究活动。这一活动在西方世界是具有上千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著有《动物志》。

张华的《博物志》

那么在中国有没有这个传统呢?当然有,博物即古代中国对宏观层面探讨自然事物活动的一种指称,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著作《博物志》,而这卷书呢深受《山海经》的影响,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神仙方术等,可知博物一词出现在西晋,而我国的博物学恐怕至少得追溯到山海经(东周?)的时代了。继而把西方的Naturalhistory和中国的博物两个词对应在一起,视为同一个事情,则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博物学互相交流融汇的结果。

显然,前述自然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类活动,或者说原始的博物学在远古时期并没有专职的人去做,而是一种每个智人都赖以生存的本能,何种植物有毒,何种果实可以充饥,何种野兽怎样狩猎,哪里的洞穴可以提供庇护当然要心里有数,神农尝百草其实也是祖先们代代经验的积累。

法国拉斯科史前洞穴画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那时候人人都是博物学家了呢。我想,法国的拉斯科洞穴画就是明证,这些至少年前的洞穴绘画,只有狩猎者在与动物密切接触,深入观察这些对象之后才能造就如此生动传神的作品,除了熟悉对象之外,还必须熟悉当地的矿产,熟练研制颜料,并使用动物胶或血液来调和它,这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博物知识。

彩陶鲵鱼纹瓶

鹳鱼石斧彩陶缸

同样,在我国的仰韶时期(距今约年前),人们也制作了大量的包含动植物形象的彩陶,比如这件彩陶鲵鱼纹瓶和鹳鱼石斧彩陶缸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形态、生态的观察与刻画能力。由此,可以推想博物学是人类这个物种在大自然中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并世代延续而伴随始终的知识与技能的必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人类繁衍生息在这个星球上,那么博物学必然是自创造亚当、女娲造人开始便伴随着我们的“看家本领”。

拉斐尔《雅典学院》

然而从一个本领向着一门学科迈进,还需要有人描述它、归纳它,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个工作在东西方世界几乎也是同时展开的。在西方,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孕育了早期的以哲学讨论为主要活动的团体,其中久负盛名的即雅典学院,处在画面中心正在辩论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亚里士多德所著《动物志》约研究了种动物,包括了鲸鱼的胎生和鸡的胚胎发育记述。我们发现西方博物学的发轫便带有鲜明的抽象思维与哲学色彩。

山海经中的疆良,见于九原岗壁画

同样,在中国的先秦,《诗经》《楚辞》和《山海经》中可以找到许多对动植物和地域风物的描述。庄子的《逍遥游》大家或许也可以背上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然而,无论是诗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起兴,还是《山海经》的志怪为巫觋与方士所用,抑或《逍遥游》,都没有把自然物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描写它们仅仅作为满足作者文学修饰目的或老庄思想、升仙愿景的手段,这种既不定性也不定量的模糊叙述和“借物”的叙事传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古代博物学向着科学方向发展的可能。

进入欧洲的古典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HistoriaNaturalis)或译作《自然史》,这一百科全书的影响力超过千年,启蒙运动时期的狄德罗也深受启发。

老普林尼之死

而老普林尼可能是因为科学观察事业而牺牲的第一人,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老普林尼为了了解火山爆发的情况,并救援这一地区的灾民,乘船赶往火山活动地区,因火山喷出的含硫气体而中毒身亡。这种为科学献身的举动,可以联想到后世的哥白尼。

朱橚《救荒本草》插图

在中国的中古时代,博物学主要在两个领域有所建树,一是以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的舆图、方志,延续了《禹贡》的传统,二是以《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救荒本草》等为代表的农书或笔记,这些实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侧重于技术指导,目的在于经世济民。中古时代的中国忽视“学”而偏重“术”,有技术的积累却没有科学的进步,过早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博物学归于少数贵族阶层的业余爱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限制了人们的向外求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扼杀了内部的创新力,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子们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终极梦想的时候,博物学的式微便在情理之中了。

黄筌《写生珍禽图》

整个古典时代,东西方的博物认知和描述水平尚在伯仲之间,而在绘画技巧上中国更胜一筹。我们来看一看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很难想象这竟然是10世纪的画作,令人折服于高超的观察力和精微笔触。

格斯纳《动物志》丢勒版画插图

迟至16世纪初,西方的博物学仍然沿着普林尼的道路,格斯纳的《动物志》具有代表性,素材不断积累而基本风格却没有大的改变。

动物志海蛇吞噬帆船插图

瑞应麒麟图

事实上深刻的变化已经在悄然发生了,随着文艺复兴和新世界的发现,《动物志》采用了活字印刷并使用了丢勒的版画为插图,其目的在于传播和销售,其读者可能是欧洲的船长或商人,而无论《写生珍禽图》、长于博物题材的宋元绘画,还是如《瑞应麒麟图》这样的作品,其功能在于赏玩,甚至向皇帝献媚,中国的博物绘画大多是士大夫们的馈赠和私藏。而此时,欧罗巴的勇敢水手们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忐忑与憧憬,船舱里放着《动物志》的双桅帆船已向着大西洋的惊涛骇浪里驶去。一个大航海、大发现、博物学大进步的时代帷幕已经拉开。

人体的构造插图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传教之名一批批兼具博物学素养的传教士在明末来到了古老的东方,东西方的博物学开始了短暂的接触和对话,而在此之前明从洪武“寸板不许下海”到隆庆开关已有近年的海禁。而这年正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同时也是博物学由一门混沌的经验走向科学萌芽的关键时期,我们来看一看维萨里《人体的构造》插图就可以清晰感受到这种飞速的进步。

利玛窦和徐光启

能与携《坤舆万国全图》的泰西鸿儒利玛窦对话的是士大夫徐光启,他们合作编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然而仅完成了前6卷的翻译并付梓,当徐光启三年服丧之后想继续翻译时,利玛窦却已在北京逝世。徐氏则继续完成了他的巨著《农政全书》。然《几何原本》后9卷的翻译工作要到他身故两百年后才得以完成。中国社会在明清易代的加剧动乱,君权的不断强化和变本加厉的锁国之下,错失了与西方博物学深入交融、齐头并进的宝贵窗口期。

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理性和思辨之光照耀整个欧洲,西方的博物学进入了群星闪耀的黄金时代。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西方博物学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帝国型博物”,强调博物活动对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直接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yt/6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