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名人柯灵故居作者晓田

走进文化名人柯灵故居

晓田(纽约)

去年春末我在上海,住家附近有不少政、商、经、科和文化界的名人故居,但只有少数几位文化名人的故居是对公众开放的。那天早上我专门想去巴金的故居看看,平时来来回回路过好多次了,但都没有进去。慢悠悠沿武康路朝着淮海西路方向走去,也就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湖南路拐角上巴金故居的黑色大铁门前。

可是不巧,那天闭馆。门卫见我有些失望,便热心地介绍说:“你改天再来吧。今天你可以先去看看柯灵故居,不远,你往回走一个街口就是复兴西路,右拐没几步就到了。”柯灵故居正好也是我计划想去参访的,于是我就按照门卫的指点走去。春风拂面,还夹带着纷飞的细雨。梧桐树枝上的嫩芽在春雨的滋润下,已经抽出了翡翠般的绿叶,正等待着浓荫蔽日、华盖如伞的夏日到来。

柯灵故居外观

柯灵故居在复兴西路号一幢临街的三层西班牙风格的小型花园公寓楼里的单元,公寓楼粉黄色的拉毛外墙在暗红色瓦顶的匹配下更多了几分妩媚。集散文家、杂文家、评论家、剧作家和老报人于一身的文坛大师柯灵夫妇,于年入住此公寓四十多年直到年去世。与柯灵夫妇同时入住此公寓楼的是女实业家、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建于年的这幢楼,解放前一直是国民党中执委、火柴同业公会理事长陈伯藩的产业。

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在二楼东首,一楼被征用后辟为柯灵生平介绍和书信展厅。故居的入口是从主楼左侧拱形深色大木门中的一扇小门进入,这是一个宽敞的仅一层延伸平屋,从原始的建筑结构判断,这里原来应该是一个汽车间。它的左边墙上是柯灵各个年代的老照片,右边墙上则是柯灵夫妇和文学艺术界大老们谈笑欢聚时的合影,旁边有一扇进入主楼的小门。到底则通往花园,花园并不大,但在绿草、繁花和翠叶的簇拥下,有一尊目光微微往前下方凝视的柯灵胸像雕塑,坐落在一大摞坚实的石书基座上,不大的花园顿显得庄重和充实的文化含量,这座塑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沈默制作的。

柯灵胸像雕塑

进入主楼展厅,这里详尽介绍了柯灵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生涯。柯灵生平的第一篇作品是年发表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的叙事诗《织布的女人》,从而步入文坛。那年他才十七岁,但已经是有二年教龄的小学老师了。二年后的年,他在故乡浙江绍兴当了浔阳小学的校长,并时常在上海等地的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被誉为少年才子。

柯灵在年来到上海后便在电影界从事编剧创作,并主编《明星半月刊》,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杂文。在抗战时期,主编《救亡日报》、《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民族呼声》等进步报刊。写下诸如杂文《暴力的背后》等宣传抗日的战斗檄文,团结了广大的进步作家,更将『世纪风』和《万象》杂志办成了沦陷时期孤岛上海的文学堡垒。

但是柯灵却在年和年间两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经营救脱险,撤到后方。后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解放后才回到上海,担任上海的《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主编了《大众电影》,还担任了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和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作协书记和影协常务副主席。同时还写作出版了众多的电影文学剧本集、散文集、杂文集、短篇小说集、电影文学理论集、评论集、随笔集和回忆录。柯灵在他的文字生涯中涉猎广泛,很难标示出柯灵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杂家。

在展厅里有一整面墙张贴了柯灵与钱钟书、夏衍、巴金、冰心、傅雷、梁实秋、杨绛等文学大家的来往书信,而且这仅仅是他保存的一千多封信中的一部分。从那些来往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在文坛内外交友甚广,不仅在字里行间文采斐然,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从一楼展厅到二楼柯灵夫妇居住的室故居是通过一个狭窄的旋转楼梯上去的,直接到二楼厨房。从建筑结构看,正式通往公寓二楼单元的主楼梯是来自公寓楼的正门。这个旋转楼梯原来应该是供汽车司机和佣人使用的。

厨房不大,但却特别让人觉得温馨,原汁原味,就好像女主人仍在这里料理着一日三餐。有点脏兮兮略带油腻的煤气灶上,还放在一只不知用了多少年头钢盅锅和烧水壶,而锅底和壶底也都是换过重新镶上去的。靠煤气灶的窗台上依然放着烧菜用剩的油瓶、料酒瓶和醋瓶,这些瓶子也都是由喝完酒后的瓶子利用的。

柯灵故居厨房

略高于窗台的墙面四周贴有纯白色瓷砖,但在干净的瓷砖表面已显细密的年代缝迹。在两扇窗户之间,靠墙放着一张几乎已经看不到原色的八仙桌,桌上放着茶杯、两只酱油瓶和一个热水瓶。桌下放着和八仙桌一样老旧的四只结实的方凳。在厨房的右侧是一只一看便知道是八十年代末才添置的普通冰箱,冰箱旁是只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而有了冰箱后又不舍得丢弃的落地菜橱。厨房里的点点滴滴,让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家厨房,也让我似乎看到女主人在灶前桌旁理菜煮食和夫妇俩对桌而坐一日三餐的的情景。更不难让人看到,作为文坛名人柯灵家的日常生活其实和我们平民百姓家没多大区别。

在柯灵故居并不很大的客厅里,是高低错落的书柜和紧靠书柜的三件套布沙发,显得有些拥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人高、靠着半面墙的像是红木定制的专用封闭式书柜,里面收藏着柯灵最喜欢的全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在书柜表面上锁的木门上,用隶书刻有朝代称号以示分类。

柯灵客厅一隅

柯灵收藏的《二十四史》

据说,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上海时,中方曾想将这套书作为礼物送给他,名曰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当时还处“文革”期间,柯灵被“失踪”三年后回到家不久,他的书房和客厅还被封着,如果这套书真要被拿走,他也是无奈的。但巧的是,当有关部门的人来到柯灵家时,恰逢他的岳父刚好过世,正处治丧期间,所以这套国宝级藏书百衲本《二十四史》才得以幸存于国内,应该说也是他岳父的阴魂把这套珍品留下了。

柯灵的书房大概只有十几平方米,到处都是随意堆放着的书籍,书桌虽然还算宽大,但桌面上摊放着各种文具,还放着一只最老式的『三洋牌』单喇叭录放机,一只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带双铃闹钟,在文件筐上还放着一把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用芦苇编制的扇子,那具简易的金属制蛇皮管台灯也已经生锈了。只有座椅面对的那一小块才是供主人“煮字烹文”的空间,作者还没完成的稿纸仍在桌上,一副老花眼镜和一枝钢笔搁在稿纸上,就像主人马上就要回来。

柯灵书房一角

四十多年来,柯灵就是在这间书房里,就是在这张书桌上笔耕不辍,为读者写下无数被誉为“思想深邃独到、境界博大深远、语言炉火纯青”的好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在这张书桌上,柯灵写下的散文名篇《遥寄张爱玲》,把四十年代他在上海主编《万象》杂志时携过的年轻才女、堪称海派作家第一人张爱玲的名字带回了上海,以致掀起张爱玲热至今未衰。

柯灵夫妇的卧房和普通家庭的卧房没什么差别,只是在距双人床左侧一步之遥,有一张多功能的小书桌比较别致,桌面板可以翻动,翻上去就成了一个小书柜的盖板,省出了空间。“文革”期间,家里的客厅和书房被封,他就是在这张小书桌上孜孜不倦地写作的。床头上方的墙上挂着夫妇俩中年时的半身合影。柯灵夫人叫陈国容,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即在老牌著名的上海市二中学长期担任校长。

柯灵夫妇的卧室

提起陈国容顺便说一下,她还是我大伯、《十字军骑士》译者陈冠商教授当年在失去中共地下党组织关系七年后的年重新入党的介绍人。而且两家过从甚密几十年,直到生命相继凋零。我小时候,在长辈们的口中经常可以听到柯灵夫妇的名字,所以并不陌生,只是当时还不知道他是一位文学大家。

年6月19日,柯灵以九十一岁高龄告别了他的人生,也告别了他七十四年的煮字生涯。他的晚年写作热情依然旺盛,留下了不少尚未完成的手稿。最令读者遗憾的是,柯灵缜密构思二十年,并已形成写作大纲的长篇历史小说《上海一百年》却胎死腹中,而且正赋之笔尖,其中第一部《十里洋场》第一章的手稿已经完成。柯灵曾经是这样描述自己一生的,“纸上烟云,恰如屐齿印苍苔,字字行行,涂涂抹抹,也就是斑斑点点浅浅深深的生命留痕。”

从公寓楼的主楼梯步出柯灵故居,心情不免有些沉重,虽然柯灵的人生旅程不算短促,但他的笔触却依然年轻从未老去。在赋予柯灵众多的文学桂冠中,我是更乐意称他为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就像沐浴在缕缕轻风之中,恰“如好风来自天外”,怎么读都能悟出新意再三回味。我想把柯灵比作一位文化厨师,他是将散文中的每个字,都放进他炉火纯青的灵魂炉灶里,煮出一道道美味的文化佳肴,激发和满足着无数读者的精神味蕾。走在复兴西路的梧桐树下,似乎觉得柯灵夫妇生前在黄昏后漫步留下的足迹,依然伴随的我们一代又一代。

鸣谢:晓田先生赐稿分享!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xx/9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