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意外都是可以预防的
综观潜水意外的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的天候及水文状况、人为的潜水模式以及生理的健康状况。
俗话说的好:”小心驶得万年船”。其实,绝大多数的潜水意外都是可以预防的,仔细分析历来的潜水意外,几乎都是发生在天候不佳、海象恶劣、潜场难度极高的情况底下发生的。这表示这些意外发生前,若是可以当机立断的停止潜水活动,就可以避免事件的发生。所以,潜水员如果遇到天候不佳的状况应该要保守一点,尤其是经验较丰富的资深潜水员,更容易因为自恃经验老道且潜水技巧熟练,而轻忽了大自然的力量,难怪大多数发生潜水意外的都是经验丰富的潜水员,技巧不熟练的”菜鸟”反而因为懂得担心而明哲保身。
除了上述大自然的因素之外,潜水员本身的潜水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喜好独潜的潜水员通常比较容易发生意外,因为当意外状况发生时,缺乏同伴的相互协助就容易生更严重的问题,而且喜欢每次都做大深度潜水的潜水员也应作好妥善的潜水计画,严格遵守免减压潜水(就是避免进入减压模式之意)的规定,才能尽量避免减压病的问题,若是有兴趣进行大深度的减压潜水活动,则需要接受技术潜水的专业训练。
原则上,海象状况太差不要下水,身体状况不好就好好休息下次再潜水,装备有问题当然也要经过完整的检修再行使用。最怕的就是潜水员莽撞行事在不适合的情况下进行潜水活动,如此发生意外的机会当然大增。此外,潜水期间要维持身体的健康,下水前避免酒精饮料及药物的使用,罹患心脏病或肺部重大疾病者也最好暂停潜水活动以策安全。
环境因素
潜水最常发生意外的原因就是,在海况不佳的状况进行潜水活动。
海况不佳时,出入水的困难度会增加,水下的能见度降低,体力的消耗变大,同时水温也可能会降低,这种种的变化都是不利于潜水活动的进行,所以潜水员应该要视自己的能力及经验决定是否要下水,千万不要勉强入水。判断是否可以下水的简单原则就是,当我们站在入水处的岸边,可以看出波浪的高度超过膝盖以上时,就请认真考虑是否要下水。
万一下水才遇到海况不好,要先远离激浪区,避免受激流影响而撞击礁石
万一下水后才遇到浪况不好的问题,第一时间要先远离激浪区,避免受激浪影响而撞击礁石,然后在水面建立正浮力,寻找可以安全上岸的地点(通常是背风面的避浪区),以最快速的方式脱去蛙鞋上岸,然后尽速离开碎浪区。此外,各潜点的水流状态及水下的环境也要多加留意,要到一个没去过的潜点潜水时,最好可以透过识途老马带路,或是至少也要请教熟悉当地水下状况的人,概略了解水下的环境状况如何(类似潜水简报),有了对潜点的基本概念再下水会玩的比较尽兴也比较安全。
下水前由资深并熟悉当地水域的潜导,对潜水客进行潜水简报,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动作。
不良的天候,会导致水面的浪况过高,水下的能见度受影响,或伴随着水温降低的问题。在波涛汹涌的状况下潜水,无论是岸潜或是船潜都会增加出入水的危险性;不良的能见度则会造成水下导航的误差导致方向的迷失;在低水温海域潜水若是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则会让潜水员产生失温的问题,进而影响潜水员的判断力及活动力。
而各个潜场的水文变化也是要很注意的部份,若是该潜场本来就有特定的水流状况,在经由有经验的潜水员的带领下,大多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最容易造成意外的是突如其来的水流变化,例如强劲的沿岸流会让潜水员偏离航道甚至带向外海,上升及下降流则会造成潜水深度的急剧变化,其中上升流的危险性较高,反应不及的话可能会造成减压病的问题。
一、遭遇强流
若是在海中遇到突如其来的急流,首先应该稳定自己的位置及深度,将身体尽量靠近岩壁或是海底的礁盘,因为靠近岩盘的区域通常水流的强度较弱,以双手或流勾固定自己的身体(流勾是个体积小又实用的安全装置,最好随身携带),稍微调整一下呼吸稳定情绪,观察判断海流的走向及强度。
接下来就是要试着脱离流区,若遭遇的是沿岸流或是激流,则以垂直流向的方向脱离,移动时若是可手脚并用的如攀爬礁盘的方式游动,因为以手部的力量加以辅助会比单纯踢蛙鞋力拼来得省力,又可避免过度耗气。如果是上升或下降流,则试着水平移动看看是否可以脱离流区,若无法脱离流区,则应攀附着岩盘以安全的上升速度慢慢往上移动,特别是遇到上升流时,一定要避免直接被海流带至浅水区,这样会有罹患减压病的危险。
沿岸的上升流会将潜水员快速的往水面带升,需小心避开
二、水面漂流
若是真的不幸发生了水面漂流的意外,首要的原则就是不要与同伴失散,一群人聚在一起会比分散开来被寻获的机会大的多。然后要设法保留体力维持体温,而且要相互支持,千万别放弃了希望。如果有办法的话最好尽量取得淡水,所以有些人会在BC里放一包饮用水,以备不时之需,千万别喝海水,那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
水下生物
决大多数的水下生物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会被水下生物咬伤或是中毒,往往都是我们疏忽或是玩弄生物产生的结果。所以避免被水下生物伤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接触及玩弄水中生物。同时做好保护措施,维持中性浮力,穿着防寒衣,手戴手套,都可以避免不小心触碰的意外。
比如常见具有毒性的海洋生物:狮子鱼、石狗公、海胆、芋螺、海蛇…等等,几乎海洋中色彩鲜艳的小生物都具有毒性,幸好都不会主动的攻击人类,只要记得不要去玩弄他们,他们都是很温和不具攻击性的生物。
只要不去调衅,海中生物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常见之咸水鱼螫伤事件,往往集中在数种常见、或名气大的鱼种,显示出这五六种鱼与渔民互动频繁,俗语称”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身苦五成仔丁六虾姑”,构成六种”渔民公敌”。
生理及心理因素
这就是人的因素了,在水中因为身体机能出现问题而导致意外也是占很高的比例(例如潜水时心脏病发作),所以凡是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史的潜水员,或是年过四十五岁的潜水员,都应格外注意身体的状况,每年需定期做身体检查并且向医师咨询,是否适合潜水活动。
同时,在进行每一次的潜水活动之前,任何人都应该要保持良好的体能状况,避免前一天熬夜,酗酒,咳药的情况。在一趟的潜水旅游当中,若是经过多日的连续潜水已经自觉体力下降,甚至已经感觉有些疲惫,就应该主动要求休息一到两次的潜水,如此可以避免因为体力大量消耗而虚脱。
在心理因素方面,若是严重恐水或是有任何疑虑的人都应慎重考虑是否从事潜水活动,因为太过紧张的情绪必然产生极大的压力,进而影响正常的判断力,当意外状况发生时就容易因惊慌而发生更严重的事件。
若是在潜水过程中发生意外,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惊慌。首先,停下所有的动作,深呼吸,冷静思考问题的来源,进而解决题,顺利的回到水面。这些是意外处理的基本原则,面对不同的状况当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平时应该多与教练或是潜水长讨论各种可能的状况,当状况发生时较容易冷静的解决问题。
装备因素
以目前较新式的装备而言,只要是有经过正常的保养程序,在水下出问题的机率应该都很低,装备意外大多来自于缺乏妥善的保养或是错误的使用。除非厂商有特别的规定,否则应该每年经由合格的技师做装备的保养,并且以正确的方式使用装备。
为了避免潜水意外,除了天文、水象、潜水模式与生理健康状态外,安全的装备也不可或缺。
当然,万一在潜水的过程中还是发生了类似调节器横膈膜破裂导致呼吸进水的意外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备用二级头继续呼吸,万一还是有问题时,这时就知道潜伴的重要性了,赶快找到你的潜伴,和他一起共生回到水面,如此就可以脱离危险。而外出潜水最常发生的小问题就是:气瓶的O-ring破裂,导致一级头无法与气瓶气密而漏气,在此建议潜水员可以准备几条O-ring带着,以备不时之需,否则好不容易到了海边却因为这样的小问题而耽搁了潜水活动。
潜水模式的因素
有些人进行休闲潜水时喜欢潜得深、潜得久,但是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因为那并不代表潜水的技术高超,反而是将自己暴露在减压病的危险之中。
任何大深度的潜水都有其潜在的危机,身为一个负责任的潜水员应该避免将自己的潜水模式逼到极限,也就是说潜水的过程中不要超出免减压潜水的范围,而且应该尽量保守,以策安全。若是真的对大深度的潜水有兴趣,那便不是休闲潜水的范畴了,应该要去接受专业技术潜水的训练后、使用适当的装备后才去从事技术潜水。
而有关于个人的潜水模式,严格遵守潜伴制度,随时监控气量及免减压时间,佩戴潜水电脑表都是有助于潜水安全的,尤其是常从事潜水摄影的潜水客,很容易为了拍摄一个迷人的画面而在大深度的地方等待许久。而有些喜好打鱼的潜水客,更是意外发生的高危险群,因为从事打鱼活动的人除了会做长时间的潜水以外,也会常以独潜的模式进行,可以说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潜水模式,千万要小心。
有助于增加潜水安全性的工具
一、流勾:
这是体积小,价格低廉,但遭遇强流时又非常好用的装备,平时就可放置在BC之中做为必备的安全措施。
二、潜水手电:
平时放置于BC口袋,不仅可拿来水中照明用,万一于夜间与潜伴失散或是遭遇漂流意外,更可以有效率的标定自己的位置,增加被发现的机率。
三、水面高音笛:
高音笛是搭配洩气阀使用,不管是水中还是空气中都能发出高音声响。平时可结合于BC充排阀之上,可利用气瓶里的空气发出尖锐声响引起周围船次的注意。
四、象拔:
这是个常见为艳色的充气棒,长度在1.5米左右,于水面充饱气后即成为一个很明显的目标物。
整理自:橘子鲨潜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