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伙伴特别喜欢去爬山探险,甚至有些胆子大的小伙伴可能会在探险途中见到某些蛇类就会捉回去泡酒之类。当然有些小伙伴也会说,我不喜欢爬山什么的,但是有时候就算不爬山也会遇到蛇哦,前些天广东深圳某农贸市场,就有个女士带着孩子去买菜,途中凑热闹围观,原来是有人拿了个袋子请店铺老板帮忙杀蛇,当时很多人都在议论纷纷袋子里面是什么蛇?在好奇心驱使下,这位女士摸了下口袋,可没想到,口袋里面的蛇一下子就咬住这位女士了。通过路人介绍,这蛇估计是条五步蛇,毒性有点强,直接咬伤了年轻妈妈的左手。后来这位女士立即送到医院进行急救。经过几天的抢救和半个月的住院,才消除给毒蛇咬后的肿胀,可以说是无妄之灾啊。因此,以后见到这些蛇类,请尽快远离,
1.银环蛇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银环蛇昼伏夜出,尤其闷热天气的夜晚出现更多,但也见有初夏气温15—20℃天气晴朗时,白天出来晒太阳。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
银环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极为猛烈,是环蛇属中毒性最强的。事实上,它是继细鳞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和太攀蛇之后,陆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综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银环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两种神经毒素,患者被咬时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想睡。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象,若是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交接位置,则会阻绝神经传导路线,致使横纹肌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呼吸麻痹,作用时间约40分钟至2小时,或长达24小时。在抗蛇毒血清应用以前,银环蛇咬伤死亡率极高,可以用神经性抗毒蛇血清治疗,但仍十分危险。
2.竹叶青
竹叶青蛇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具攻击性,有毒,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竹叶青蛇是世界10大最致命生物之一,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一次可排干毒15毫克,但平均毫克才会致死,所以很少至人死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留下伤残。
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竹叶青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如果被蛇咬伤,要立即挤出含有蛇毒的血液,及时送医打破伤风和抗蛇毒血清,否则可能会导致毒液扩散。如果身边有水,就边挤出伤口的血边以清水冲洗,或者是用消毒过的小刀划开伤口挤血;再者想办法结扎伤口的近心端,如伤在足背,则在踝关节上端和膝关节下端结扎;如伤在手背,则在腕关节上端和肘关节下端结扎。需要注意的是,捆扎伤口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每扎1小时要松开绳子2~3分钟,以免肢体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3.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眼镜王蛇的毒液里主要含有神经毒素,另也包含了心脏毒素。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质所组成。在攻击时,蛇毒注入受害者体内后,毒素会迅速袭击被咬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剧痛,视力障碍、晕眩、嗜睡及麻痹等症状;伤者会因心脏血管系统崩溃而进入休克状态;最后会因呼吸衰竭、心跳减弱而死亡。临床个案显示,被咬者也有机会出现肾衰竭的情况。
被蛇咬伤后实行早期急救尤为重要。要遵循冷静、结扎、冲洗、排毒的原则进行。
1.用打火机点燃火烧灼伤口,这样容易破坏蛇毒的毒性;2.在伤口近心脏一端扎住血管,避免蛇毒扩散,但切记扎1—2小时后要松一次,否则易引起肢体坏死。此部必须要最快速度,万不可和第三步颠倒。3.到水源地冲洗伤口,在伤口齿痕为中心,划开2cm—3cm长的十字形,用拔毒罐或者另外吸取工具引流走毒血。绝不能用嘴吸,不然会对口腔黏膜引起二次中毒感染。注:血液型蛇毒中毒后最好不要使用这种方式,会使血液难以凝固而流血不止。4.医院就医。
4.金环蛇
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怕见光线,白天金环蛇往往盘着身体不动,把头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跃,捕食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并能吞食其它蛇类及蛇蛋。金环蛇性温顺,行动迟缓,其毒性十分剧烈,但是不主动咬人。
5.眼镜蛇
眼镜蛇为眼镜蛇属动物的通称,是眼镜蛇科的一属,其成员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虽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类的名字包含“眼镜蛇”一称(如眼镜王蛇、水眼镜蛇、唾蛇),但它们因演化亲缘性不足而并不归为此属。
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
给咬后早期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复视,吞咽困难,晕眩,面瘫,呕吐继而逐渐出现呼吸肌麻痹。1、蛇伤发生后应就地取材,于伤口的近心端缚扎,以阻断静脉回血而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原则被咬伤后不宜奔跑,以免加速血流和蛇毒吸收。缚扎时间不要太长,应每隔15~30min稍放松1次,每次1~2min,一般在伤口排毒或服药后1h可解除缚扎.咬伤已超过12h则不宜缚扎。2、局部处理。早期局部有效的去毒处理非常重要,原则是尽快对伤口作排毒,破坏蛇毒和阻止蛇毒吸收。
6.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又名中华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中华眼镜蛇食性广泛,蛙、蛇为主,鸟、鼠次之,也吃蜥蜴、泥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等。在台湾观察到此蛇以鸟、鼠为主要食物,亦到水边摄食水蛇及泥鳅。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
中华眼镜蛇属沟牙类毒蛇,分泌的是神经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中华眼镜蛇蛇毒可制成冻干品以及蛇毒酶。可提取抗眼镜蛇蛇毒血清,用于治疗严重的蛇咬伤。该种眼镜蛇曾经是无危物种,近二十年来野外数量急剧减少,正从易危物种向濒危物种下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有必要保护好这个物种。
7.圆斑蝰
圆斑蝰,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圆斑蝰生活时,头背有深棕色斑3个,呈“品”字形排列;下唇绿色,颏片和喉部有深棕色细斑排列成行。体背灰棕色,有3纵行大圆斑,24—31个,圆斑有时两三个相连;背正中一行圆斑最大,29个,与两侧的圆斑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周围黑色,镶黄白色边。两行圆斑之间另有一行黑褐色大斑点,斑点位于3个圆斑之间。体腹面灰白色,腹鳞上有3—5个粗大的近半月形褐色斑,前后缀连成纵行。尾下鳞灰白色,散有2行黑色斑点。
圆斑蝰行动迟缓。袭击目标时躯干前部先向后屈。再猛然离地面向前射击咬住目标。并有咬住不放的现象。幼蛇性更猛,受惊扰时,身体不断地做膨缩动作。并发出“呼呼”声,并能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天气炎热时圆斑蝰躲在阴凉通风处,秋收时可到稻田活动,9、10月间被该蛇咬伤的病例多,尤以广州、合水、福建泉州地区的蝰蛇咬伤病例较多。活动范围在夏季,昼夜都活动。以鼠、鸟、蛇、蜥蜴及其它蛙类为食,有时可进入住宅觅食鼠类。
圆斑蝰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出血性毒素,另一种是神经毒素,能具备这两种毒素的蛇是十分少见的。此外,圆斑蝰的毒素会使中毒者出现像中风的症状,令治疗者未必能及时发现毒害,因而延误治疗。圆斑蝰咬死人的案件在亚洲蛇类中居冠。
8.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原矛头蝮每日17时至次日凌晨05时外出活动,雨天出现率较高,活动高峰在21时至次日1时;季节活动高峰为6—8月,最适活动气温为23—32℃;非冬眠期每日出现率为30%—70%,平均为52%。该蛇常利用树洞、竹洞、岩石洞作越冬场所,一般不主动攻击人,但遇黑影及灯光时可出现攻击动作并伤人。原矛头蝮吃鱼、蛙、蜥蜴、鸟、鼠等,也曾在住宅旁捕吃小鸡,甚至捕吃其他蛇类。
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毫克,对人致死量48毫克(干重)。万分之一毫升(稀释)蛇毒注射于10克体重的小白鼠,2小时内即死亡;若用分之一浓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时内死亡,直接死因为呼吸麻痹。
9.尖吻蝮
尖吻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栖息地:尖吻蝮主要栖息在海拔—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也能进入人房。冬季多在树根形成的天然洞或旧鼠洞中越冬。
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该蛇种的毒液的单位上的毒性(对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强烈,但并不妨碍该蛇种在事实上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尖吻蝮等咬伤后,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压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广泛出血。
10.白眉蝮
白眉蝮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全长约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毫克。
白眉蝮蛇蛇毒提纯后的精毒制成的生化制剂——蝮蛇抗栓酶,是脑血栓的克星,其换代产品——降纤酶,在治疗心、脑血管、高血脂、脉管炎等疾病方面有独特疗效。
见到以上十种蛇的小伙伴们,不管你兴趣多大,请马上远离,不然可要吃大亏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