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网友给小编发来一组新图片,这是闽南到浙江舟山钓带鱼最初年代的渔船,名称:钓艚船。
钓艚船诞生于年,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其龙骨短,稳定性好,抗风能力强,曾是福建渔业的主力船,最多时达四五百条。林良材
船形如劈开的鸭蛋,九个舱有各自名称
钓艚船船形如劈开的鸭蛋,渔民俗称“关帝鞋”。其艏艉斜出,甲板宽阔,作为工作母船便于携带竹排和舢舨。钓艚三支桅杆,按载重量分三级。长三丈以上算一级钓艚(30至60吨),二级钓艚(20至25吨),三级钓艚(15吨),最大的钓艚载重量可达一千至一千二百担。
钓艚前桅下面第一个舱叫“头锦水仔”(闽南话),有防止海水进入其他舱位的功用,平时储放杂物。第二舱叫“假赌”(闽南话“赌”即“肚”,意即舱),放些不怕水浸泡的东西。第三舱叫“柴赌”(堆放船上做饭用的烧柴)。第四舱在中桅前,叫“口眷舱”,是渔工夫妻住的地方。有的钓艚船在“口眷舱”边上,另辟一个小舱位,供小孩子及其看护人住。中桅后是第五舱,叫“大舱”,用来装货物或鱼货。第六舱叫“鱼舱”。第七舱叫“官厅”,官厅分二层,住单身汉。官厅的右侧是做饭的炉灶,左侧是水柜,后侧的上方搭一个神龛,叫“红格顶”,用来供奉各自的保护神。第八舱叫“脚路口”,舱面是人员、货物上下船的主要位置。第九舱叫“尾柜”,隔成两半,一半是住舱,住船老大夫妇,另一半是活动的地方。“尾柜顶”是一个有门的舱,住女孩子。后舱一侧是舵位,另一侧是厕所,没有搭盖,只是个蹲位,最多挂个草帘之类遮挡一下。没有草帘的厕所,女人家来方便时,只好带个破草席之类的东西遮挡在膝盖上。
母子船作业,一只钓艚配十五六条竹排
钓艚船在海上的捕捞方式是母子船作业。母船供吃住和长途航行运输,子船下海捕捞。一只钓艚船,配置四五条舢舨。大的舢舨在海上作业,一般的搭配四个人,一个摇撸,一个切鱼饵,一个捻绲仔绳(搭饵料下钓),一个助手。舢舨要进厂请造船师傅定做多数钓艚配置竹排。一只钓艚配十五六条竹排。长竹排下海作业要三个人,短竹排两个,经常是配个小孩当助手。
竹排由渔民自己加工,但也是技术活,其中有不少讲究。做竹排要挑顺直、粗细相当的毛竹,定好长短,然后削去竹皮,叫作“抠(削)胴管”。竹皮溜滑、吸水后会增加重量,所以要削皮。“抠胴管”要厚薄恰到好处,稍有闪失,毛竹就报废了。接下来是“铰竹排”。竹排没有固定的长度,一般竹排长度有二到三浔(早年民间的长度单位,以成年男子伸展两臂、左右手指尖间的距离为一浔),约三至四米长。一般用十一至十五根毛竹做一个竹排,最少也要九根毛竹,只能单数。削好的毛竹用铅线和竹篾捆扎紧密拼连成排,其中要夹杂一至二根旧的毛竹,这样才会牢固实用。之后在竹排前后扎上横挡,横挡上打好橹钉,挂上橹鞭,就可以持橹轻摇下海作业。
制作竹排的技术比造船更古老,古早时没有铅线,“铰竹排”全凭扎竹篾的高超手艺,是传承了数千年的海上谋生手艺。
草席诱捕乌鲳鱼
集束钓钩“攫鱿鱼”
诱捕乌鲳鱼的时候,一只钓艚有十五六条竹排配合,其中三四条竹排一组。草席绑在竹排下的绲绳上,放到水下数米的位置,利用乌鲳鱼追逐草席阴影的个性,四周张开大网,网的下端绑上小石碇。根据海水盐分浓度和水温,判断鱼群的活动情况,决定小石碇应当绑在几浔长的深度。摇竹排要快,才能将鱼引入网内。几组竹排一路摇橹,根据情况发信号:举斗笠,说明有鱼;举橹,说明鱼很多,相互配合,收网捕鱼。
钓大鲨鱼,要知道判断鱼群,用鲜活的小鱼作饵料,钓的时候不但要细心,还要耐心。钓大鲨,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二八抽成,船主得二,渔工得八。表面上看分成倒挂,但这不是一般渔工能得到的,要技术要胆气,还要相当的气力。有时运气好,一风海(指出海一回合)钓起一百多条大鲨鱼。但钓捕凶猛异常、攻击性强的鲨鱼危险性极大,有时还会遇到海蛇。海蛇的毒性很强,渔工如果被咬到,严重的会死亡。渔船捕鲨鱼时发生过好多次渔工被海蛇咬死的事件,垂放的绲仔绳被大鲨鱼扯走也是常有的事。
捕鱿鱼的方法是用集束钓钩绑在专用的竹杆上,等鱿鱼集拢时,巧妙地拉上钓钩,叫做“攫鱿鱼”。老渔民阮亚宝回忆说,有一次在东山岛外的南鹏岛附近,遇上大鱿鱼群,整片海面变成红色,鱼群起码有一米多厚,鱿鱼争相上钩,十分来劲,几十年才遇到那一回。
文章来源:和讯网责任编辑:HN
图片提供:新起点
福建省石狮市祥芝镇人民政府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