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有大量人群生活在山区、草原及丘陵地带,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被有蛇咬伤的风险;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外出爬山、潜水、野营等丰富业余生活,在他们中间蛇咬伤事件也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介绍,被蛇咬了该怎么办。
一、概况
毒蛇的毒液一般储藏在毒牙中,咬伤患者之后毒液会通过毒牙注射到人体并通过血液循环流遍全身,从而在局部乃至全身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常危及生命。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毒蛇约有50余种,南方特别是两广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毒蛇咬伤以四肢多见,占蛇伤的90%以上。从咬伤到引起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0min,个别患者出现全身症状极快。
二、发病机理
蛇毒为半透明液体,在人体内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及机体免疫功能参与灭活毒素,肝脏在解毒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蛇毒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神经毒选择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呼吸中枢,也损害周围神经和运动-骨骼肌传导,致使骨骼肌不能兴奋收缩,呈弛缓性麻痹,尤其是呼吸肌麻痹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二)心脏毒引起细胞膜不可逆性除极化,使细胞发生结构改变及功能障碍,不仅导致心肌坏死,而且心肌短暂兴奋后转为抑制,继之也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等。
(三)血液毒
血液毒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成分:
1.凝血素可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也有的蛇毒能激活X因子,在V因子、钙离子、磷脂参与下形成凝血活素,使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促进血凝,以上均可导致纤维蛋白及凝血酶系统消耗性血凝障碍,进而发展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2.出血毒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至血管外。此类蛇毒也能破坏凝血活素,蛋白酶还能增加出血毒的活性,导致被毒蛇咬伤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3.溶血素蛇毒的直接溶血因素可致蛇咬伤者发生溶血。另有磷脂酶A能将卵磷脂或脑磷脂水解变成溶血卵磷脂或溶血脑磷脂,也可使红细胞溶解。
(四)卵磷脂酶、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作用
多种毒蛇的毒腺分泌的蛇毒可含不同酶的成分,如蛋白水解酶不仅能溶解蛋白,促使蛇伤局部发生水肿、出血、坏死,还可影响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及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也能促使组胺的释放,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精氨酸脂水解酶能促使缓激肽的释放,促进凝血酶系统的转化;三磷酸腺苷酶使三磷酸腺苷缺乏,影响机体的能量,也使乙酰胆碱的合成受阻,对神经系统、心脏、肝脏均有损害;透明质酸酶则水解透明质酸,使细胞和纤维间的屏障损伤,通透性增加,促使毒物吸收入血并扩散;磷脂酶A可水解红细胞膜的磷脂和使卵磷脂转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膜破裂而发生溶血,又能促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产生局部反应,也能使横纹肌痉挛,肌组织肿胀、溶解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哪种蛇毒,都是致命危险的。那么中毒了以后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呢?
三、临床表现
(一)血液毒所致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严重肿胀,向近心端扩散,呈现皮肤瘀斑、水疱、血疱,有组织坏死和出血,伤口剧痛,可伴随出现附近区域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淋巴结肿痛。
2.全身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表现为全身广泛皮肤出血斑、鼻出血、齿龈渗血等。内脏出血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尿血,女性阴道流血等。也可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及血红蛋白尿,以上因素可导致休克,乃至全身各主要脏器受损,例如:血栓形成者容易发生肺栓塞,肝脏脂肪变致肝功能异常,心肝脂肪变并出血,心肌断裂、间质水肿,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肾脏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可发生肾功能衰竭。(二)神经毒所致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轻度麻木感,无渗出液,不红不肿,无疼痛感。
2.全身表现
脊髓前角细胞脂肪变,肌纤维变性,有细胞浸润和坏死,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首先头颈部、眼肌受损,呈现眼睑下垂,也可出现复视,面肌受损,表现张口与吞咽困难、牙关紧闭,进而呼吸肌受损,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患者常感觉头昏、嗜睡,出现流涎、恶心、呕吐、听力下降,甚至大小便失禁,严重者有四肢抽搐、疼痛等全身异常的感受,甚至出现昏迷。
(三)混合毒所致临床表现
本型发病急,局部和全身症状均较严重。
1.局部表现
呈红肿状态,有水疱或血疱,皮肤瘀斑,组织坏死,伤口剧痛,向近心端蔓延很快。
2.全身表现
四肢肌肉无力,全身肌肉疼痛,牙关紧闭,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循环衰竭,尿少或尿闭,意识障碍,甚至心搏、呼吸停止。
四、诊断
蛇咬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难的是确定是什么种类的毒蛇。特别已确认为某种蛇咬伤或已捕获到咬伤人的蛇,应鉴别系毒蛇咬伤抑或非毒蛇咬伤。对于医生来说,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他会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或者抢救,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用ELISA方法测定伤口渗液、血清、脑脊液和其他体液中的特异蛇毒抗原,约15~30min即可测得系何种蛇毒。但是,没医院怎么办呢?还是要依靠我们的经验可以分辨出咬人的是那种毒蛇。
下面小编就将我们中国常见的毒蛇为读者一一罗列。
1,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2,眼镜王蛇
英文名Ophiophagus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此类蛇分布于东南亚及印度等地,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其平均体长为3.6–4米,体重一般为6千克。寿命在20年左右。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我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毒性极强。
3,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学名:Naja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属大型蛇类,由于常呈眼镜状,故被称做为眼镜蛇。5-6月份产卵,每次9-25枚,孵化期1.5-2个月。
4,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又名龟壳花(学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5,白眉蝮
白眉蝮学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是蛇目、蝰科、主要栖息在宽阔田野中的一种剧毒蛇类。
6,灰蓝扁尾海蛇
灰蓝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colubrina)为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动物,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
7,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russelii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8,金环蛇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9,尖吻蝮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10,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五、治疗
被蛇咬伤,如不能确切排除毒蛇咬伤者,应按毒蛇咬伤观察和处理。密切注意患者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局部伤口等情况。嘱咐患者要保持安静,不要惊慌奔走,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一)局部处理1.在伤口上方的近心端绷扎被毒蛇咬伤的肢体并限制活动。伤口肿胀部位上方用绷带压迫,阻断淋巴回流,可延迟蛇毒扩散。应避免用止血带,以免影响结扎远端肢体的血液供应,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直至注射抗蛇毒血清或采取有效伤口局部清创措施后,方可停止绷扎。
2.伤口清创:将肢体放在低位。在伤口近心端有效绷扎后,局部伤口消毒,将留在组织中的残牙用刀尖或针细心剔除。常用1∶高锰酸钾溶液,净水或盐水彻底清洗伤口。没有条件者,可先用净水清理,医院后做进一步清理。这些,是我们在没有医院以前,应该基本掌握的。
(二)抗蛇毒血清
抗蛇毒血清是中和蛇毒的特效解毒药,应尽早使用,在20~30min内使用更好。如确知何种毒蛇咬伤,首先选用单价抗蛇毒血清。不能确定时,选用多价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用前先做皮内试验,一般用静脉注射,肌注疗效差。过敏试验方法:取0.1ml抗血清,加1.9ml生理盐水稀释20倍,取0.1ml于前臂掌侧皮内注射,20~30min后注射部位皮丘在2cm以内,且周围无红晕和蜘蛛足者为阴性。反应阴性者方可使用。皮内试验阳性患者如必须应用抗蛇毒血清时,应按常规脱敏,并同时用异丙嗪和糖皮质激素。
抗蛇毒血清注射后见效迅速,患者可见血压逐步升高,昏迷患者神志渐渐清醒,约30分钟到数小时后神经症状和出血有好转。蛇毒的半衰期最长为95h,因此抗蛇毒血清需用3~4d。约有3%~54%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10min~3h后出现过敏反应。轻者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咳嗽、恶心、呕吐、发热、心跳加快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重者出现血压下降、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因此,在应用抗蛇毒血清前必须准备好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和抗组胺药物。一旦发生抗蛇毒血清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抗蛇毒血清的注射,并给予对症治疗。
(三)中医中药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抢救毒蛇咬伤中效果确切。我国毒蛇研制的中药制剂有季德胜蛇药、南通蛇药和上海蛇药等中成药,首次口服20片并外用,以后每隔4~6h服10片,3~5d为一疗程。
(四)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可以清除体内蛇毒,防止脏器功能进一步损害;促进肾脏功能恢复;为其他支持疗法创造条件。血液透析是通过溶质弥散来清除毒物,故仅适用于水溶性,不与蛋白或血浆其他成分结合的物质,对中、大分子量的物质无效。血液灌流是通过多孔树脂与血液接触,吸附清除毒物,故对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较大的毒物清除率远大于血液透析。可迅速清除血液中的蛇毒成分,减少血管内溶血和循环障碍,缩短治疗疗程;且可明显改善重症肌无力、呼吸机麻痹的症状,减轻中毒性肝损害。两者联合运用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体内蛇毒素,稳定患者内环境,有效的保护肾脏功能,为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创造条件。
(五)并发症治疗
呼吸衰竭在毒蛇咬伤中出现早,发生率高,应及时正确地应用人工呼吸机。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应及时给与相应治疗。
(六)其他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和减轻组织过敏反应和坏死,对减轻伤口局部反应和全身中毒症状均有帮助。每日剂量: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10~20mg,连续3~4d。2.防治感染蛇咬伤的伤口已被污染,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U。
总结起来,当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在户外不小心被蛇咬了以后,你需要做的是沉着冷静,尽量认清毒蛇种类,迅速拨打,局部处理清洗伤口,医院,剩下的就交给专业的医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