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

第五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首届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论坛在长春成功举办

年9月20—22日,由《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临床专业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同济大医院联合主办,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结核病防治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耐药结核病防控与诊治新进展研讨会暨首届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成功举办。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医促会分子诊断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王环宇教授主持。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秘书长、同济大医院范琳教授致开幕辞。中国医促会分子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马学军教授,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医院张雷教授,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邓立权副主任,吉林省结核病防治科学研究院袁燕莉院长,《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薛爱华编审分别致辞,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主会场学术报告首先由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的钱渊研究员就分子诊断技术在儿科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展开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赵雁林教授对结核病表现及基因型耐药的相关性及检查进展展开了详尽、丰富的阐述,报告中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测定中表型及基因型结果的异同进行了解读,使得临床医师对分子及表型药敏获得深入的理解。肖和平教授则对利福喷丁治疗结核病的历史、发展及研究应用前景进行了大会报告,该药作为利福平衍生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治疗,且疗效佳、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佳,高剂量使用于短程化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是目前研究及应用的方向。余方友主任对DNA测序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中的应用进行了精辟的探讨,作为结核病耐药性检测的全新技术,余教授就测序技术的优缺点、国内外使用的现状及未来应用的前景进行了阐述,将未来耐药结核病检测新技术非常全面地展示给与会学者。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崔仑标研究员以“RAA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评价”为题目,介绍了RAA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

结核病分会场首先由肖和平教授针对大家都非常瞩目的国内版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修订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如何制定既与国际指南变化的方向相符合、又需要适合国情的耐药结核病指南,肖教授对指南修订中的困惑、矛盾及要点进行了重要分析,部分修订内容的修订方向获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共鸣。吴雪琼教授针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吴教授对每一类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的耐药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的意义进行精辟分析,其中不乏研究进展的新观点及新知识。初乃惠教授则围绕着国际上“耐药结核病短程化疗”新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其中许多新方案正在国际研究中,指明了耐药结核病未来治疗的方向。沙巍教授做了题为“耐药结核病宿主导向策略”的大会报告,报告中将未来耐药结核病新颖的宿主导向治疗的候选药物分别阐述了药物作用机制、药效特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HDT将可能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带来曙光。陈效友教授则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对“耐药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临床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得临床医师对常用的耐药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及解读。范琳教授的“耐药结核病不良反应规范化处理的探讨”针对耐药结核病长期的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处理的关键节点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指出关键节点在于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多学科诊治、对可能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进行预测及评估、药物停药指征的正确合理的把握及不良反应治疗完成后抗结核治疗方案的调整等,对耐药结核病的顺利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秦世炳教授进行了“耐药脊柱结核诊治分析”,其汇总多例耐药脊柱结核病病例精彩治疗的演示,图文并茂,授课生动,给与会专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谭守勇教授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阳性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作用探讨”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fb/6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