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07本书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海错图笔记》
作者介绍
张辰亮,年生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现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杂志编辑。更是微博上红透半边天的科普达人——万能“博物君”;他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万粉丝提出的成千上万个问题,再从中挑出三四个典型问题作答。
因为他自小就对稀奇事物感兴趣,有次在故宫博物馆看展览就看到了《海错图》,后来由于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都是与之相关的,就开始各地调研,然后给《海错图》写笔记。因为《海错图》,构成了聂璜与张辰亮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交流的成果,便是眼前这本包含30篇海洋生物探查笔记、50余张清代古书原版图、余张物种照片的《海错图笔记》。
写作背景
中国的古代有过一位非常特别的海洋生物研究者,他编写了一部叫做《海错图》的书,这本书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海洋生物大全。这本书画风独特,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聂璜,是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发现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于是决定自己画一本,便有了后来的《海错图》。
聂璜出生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他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详细考察海洋生物物种的特征、迁徙、繁殖习性等,经过几十年积累,终于在康熙三十七年()完成了《海错图》图谱。但之后聂璜便与此书一起从历史中消失了。直至雍正四年(),这本书被当时皇宫里的太监苏培盛带入了宫中,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翻阅过此书。
民国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全套四册书因此分家,现在《海错图》的前三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清宫海错图》一书。年夏天,张辰亮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上所绘生物进行考证分析,除了国内沿海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各地外,还前往日本、泰国搜集素材,终于写成了30篇笔记文章,形成了《海错图笔记》。
赏析
先说“海错”之义,明朝张岱《西湖梦忆》序中就有“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之句,有一个成语叫山珍海错,而“海错”的“错”,就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海错”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于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海错图》共描绘了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四类,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轶事。可以理解为,此书是作者读《海错图》时做的30篇笔记。
此书中所写的大多数海洋生物,相信江浙人都接触过或听过,像淡菜、鬼脚、鲎、石首鱼(大黄鱼等)、马鲛、龙头鱼、带鱼、蟳虎(乌皮鲤、黑鱼)、跳鱼(弹涂)、海豚、鳄鱼、珊瑚、墨鱼、石乳(海葵)、泥丁(可口革囊星虫)、金丝燕。有些则比较少见,像单环刺螠(海肠),这种海鲜本人只在某些大型海鲜酒店见过。还有一些确实是比较稀奇的,如石璜、龙虱、斑络新妇、海蛇、钱串鱼等。张辰亮都是根据聂璜《海错图》原图上的像赞、题词所记,考证出画中所画真身,正如作者所言:“从他的文字和画作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这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海错图笔记是一本趣味性较强的书,读后可以增加许多知识,比如说,鲎是江浙人比较熟悉的一种海生物,这种“无鳞称鱼,有壳非蟹”的“海中介虫”,早在4.5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2亿年前就进化成现在的模样。如右图所示,把鲎的化石和现生鲎对比,可看出它的外形基本没变。
根据《海错图》上的描述,张辰亮推断聂璜绘的是中国鲎,雌鲎与雄鲎的区别有:雌鲎前缘无凹陷,雄鲎前缘有两凹陷。鲎血可以制成鲎制剂,用来检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鲎壳可作脸谱等等,知识点非常丰富。
人鱼一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中的一种神秘的生物。欧美传说或者童话中的人鱼通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深受安徒生童话的影响,通常“人鱼”两个字眼前面都会加一个“美”字。可是东南亚的传说中并不是这样,山海经中是个秃头和尚加鱼尾,日本古人画册里的人鱼长了一张猴脸,聂璜笔下的人鱼是个黑脸黄毛有手有蹼的怪物。其实它和国外的美人鱼是两回事,中国的人鱼从古至今,有自己的形象发展过程,这跟人类对于知识、文明的理解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体来看,人鱼的形象流变,是从鱼越来越像人。到了《海错图》这里,连鱼尾都快要消失了。这种神话生物,现实中实在没有严格对应的原型。人们穿凿出这样的形象,更多的是“深海恐惧”的体现,或是为了借物喻人,表达情感,就像《聊斋》里的狐仙一样。
启发与思考
读《海错图笔记》,有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书中我得知,自古以来,人们都是爬到洞壁上采摘野生的燕窝。人们为了挣钱,见窝就摘,使得金丝燕的数量急剧下降。东南亚人发明了“燕屋”,这是用普通房屋改造成的人造洞穴,目前市面上的燕窝,大都燕屋所产。以及前文中提到的鲎,因为人们对栖息地的破坏和滥捕食用,以广西北海为例,当地的野生鲎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
嘉靖年间,潮州人发明了一种“敲罟(gǔ)捕鱼法,年,此法传入福建、浙江后,渔民纷纷效仿,使得浙南地区的大黄鱼年产量从吨蹿到近十万吨,其中幼鱼占70%。年,上千艘船追到了大黄鱼集体越冬的地方——远洋越冬场,将大黄鱼“一锅端”,当年大黄鱼年产量比去年增加了64.6%,成为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最高的一年。在此之后大黄鱼一蹶不振。20世纪50年代,人们抓到的都是长了五六年的鱼,甚至不乏快30岁的大鱼。到了90年代,只有巴掌大的一岁鱼了。
还有带鱼,由于捕捞技术不断发达,“新中国成立后,桨帆船变成了机帆船,麻渔网也变成尼龙网,捕捞期从冬天变成全年,网眼越来越小,连晚上也开着灯光捕鱼”,几十年的疯狂捕捞后,人们突然发现,《海错图》中”“大者30余斤”的待遇不见了,捞上来的大都是细如皮带,甚至手指粗细的幼体,它们刚生下来不到一岁就被捕了。书中提及的类似文字还是较多的,无不提醒着人们,万不可太贪婪,致使生物资源衰竭。
-End-
文:赵子钧
河北建工投资
PPP|基金|环保
发现生活之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