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荐读生态人类学参考阅读书目

一、(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

作者:(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译者:郭凡/邹和出版年:-11-1页数:

内容简介······

《生态人类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生态学系统的概念,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人类参与其中的生态学关系的全貌。第二部分再次探讨生态学关系,但却以人类生态族群的观点为出发点。最后,第三部分包括两章生态人类学的专题。第一个专题--民族生态学,着重讨论人类所感知的、而非作为旁观者看待的环境。因为我自认为难以胜任这一工作,所以内华达大学的C·S·福勒教授欣然同意撰写此章。第二个专题--人类古生态学,讨论化石资料如何用于界定并了解过去的生态学关系。

《生态人类学》在编写准备过程中参考并借鉴了许多观点,在此不可能一一道谢。但是,我特别愿意在此感谢A·P·瓦达--他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P·科曼诺、唐·杜蒙德、w·道格拉斯、K·克努逊、S·马科斯、B·梅格斯、A·斯韦伦德和A·瓦达阅读了全部或部分原稿。他们的意见使《生态人类学》受益匪浅。另外,我还要感谢几位不知名的阅稿人以及《生态人类学》的编辑助理H·艾迪生对《生态人类学》有益的评价。最后,感谢B·泰勒,她耐心而且辛勤地多次打印《生态人类学》的大部分原稿。没有上述各位的帮助,《生态人类学》将难以与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唐纳德·哈迪斯蒂是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人类学教授,历任该校人类学系系主任、研究生院代理院长。他于俄勒岗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除生态人类学外,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历史考古学、采矿史以及陆路移民考古学。已著或编著图书七种,其中包括:《采矿与矿工考古学》、《当那派(theDbnnerPaurty)考古学》、《评估遗址意义: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手册》(与巴巴拉·里特合著)。此外还有多篇文章登载于各种学术期刊。

哈迪斯蒂教授目前担任职业考古学家协会主席,曾任历史考古学协会主席、采矿史协会主席,还担任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与生物圈计划之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理事会成员。他目前正编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生命支撑体系百科全书》中的考古学部分。

目录······

中译本序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适应与进化第三章能量学第四章能量学与人类社会第五章能量学与人类干预第六章人类生态位第七章种群第八章种群相互作用第九章种群增长第十章种群增长与调节第十一章负载力第十二章人类古生态学(附录)参考书目术语、专有名渊英汉对照表译后记

二、秋道智弥/市川光雄/大塚柳太郎《生态人类学》

作者:秋道智弥/市川光雄/大塚柳太郎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译者:范广融/尹绍亭出版年:-3页数:

内容简介······

《生态人类学》由日本当今最为知名的一群生态人类学学者合作写成,他们都是具有数十年田野积累的专家。“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Anthropolog),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当今人类学最为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以文化解读生态环境或以生态解读文化,赋予了这一学科独特的视野和广阔的空间。

目录······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本书目录《21世纪人类学文库》总序序前言序章生态人类学的领域和展望一什么是生态人类学二从进化研究到人类的自然??京都大学的研究三发端于人类学和医学??在东京大学的研究四结束语第Ⅰ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第1章活动和生业适应??采集狩猎、农耕、畜牧一人类的进化和生态二采集狩猎民的生计活动三采集狩猎生活的特点四农耕生活五畜牧生活六人为的自然、人类的自然第2章能量和营养??生态系统中人类集团的基础研究一前言二能量论三食物和营养四结束语第3章身体与环境??人类适应的个体研究一环境和身体的研究二人类的进化和共同的特征三地理差异和人种差异四环境影响的具体例子五个体研究的意义第4章分类、认知、行为??生态人类学的分类一分类的一般性二人类学领域中的分类的实际情况及其意义三结束语第5章游牧社会和市场经济??东非的事例一序言二生态学的支持力和畜群的动态三围绕家畜的经济和社会四结束语第6章宗教与生态??琪卑的神话和生态一生态、宗教、行为方式二琪卑人三狩猎者与猎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四对狩猎者一猎物关系的认识五行动战略第Ⅱ部生态人类学的现代展开第1章环境问题与人类学??来自非洲热带雨林的实例一全球化的环境问题与地域的住民二作为文化源泉的自然三解读地域生态史四生态系统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五地域经济的作用第2章资源与所属??以海洋资源为中心一资源所属与生态人类学二资源与所属的文化论三对资源所属的研究实例第3章“现代化”与女性??非洲女性的生计活动一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女性二现代化与女性的诸问题三女性的活动领域、社会作用与功能四变化中看到的情况五结束语:“现代化与女性”研究的可行性第4章生态与社会变化??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事例为基础一关于生态人类学的社会化研究二库博社会的变化三奇瓦伊社会的变化四事例研究的重要性第5章环境与人口??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应对措施一环境应对与人口指标二人口密度与人口支持力三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四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三、尹绍亭《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

作者:尹绍亭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10页数:

目录······

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初探(代序)Foword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大坝与社区:环境变迁中的资源利用与管理——澜沧江流域漫湾镇慢旧村的调查研究云南新平“花腰傣”植物命名、分类与环境的变迁研究云南省红河州集市药材市场民族植物学初步研究哈尼族棕榈种植的传统知识与变迁火麻的种植与苗族文化陆稻、小红米、水酒——佤族传统农作物取舍的文化透视马苦寨哈尼族草果种植与生态文化变迁影响研究适应的变迁——勐海布朗山土地管理的生态环境史研究蓝靛瑶的游居与地权的变迁——云南省广南县坡来村、那洪村的研究景颇族刀耕火种文化的变迁澜沧拉祜西山地农业与生态环境变迁勐宋生态环境变迁简史环境变迁与生计方式的调适——曼暖远克木人的刀耕火种文化肥料与传统农业的变迁——红河石屏段江北半坡地带考察云南热带季风区山地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人地关系互动研究——以西双版纳基诺族为例20世纪独龙江交通发展与独龙族社会文化变迁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疟疾流行史

四、尹绍亭《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作者:尹绍亭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副标题: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出版年:-10页数:

内容简介······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

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作者简介······

尹绍亭,年12月生,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等专著;《稻米之路》等译著以及若干相关论文。

目录······

绪论刀耕火种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一、东南亚,南亚的刀耕火种研究概况二、日本刀耕火种研究概况三、中国刀耕火种研究概况四、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五、刀耕火种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历史、分布和分类第一节历史的考察一、羌系民族的刀耕火种二、濮系民族的刀耕火种三、苗瑶民族的刀耕火种四、越系民族的刀耕火种第二节分布和分类一、云南刀耕火种的分布二、云南刀耕火种的分类第二章传统刀耕火种志第一节卡场景颇族的刀耕火种一、地理环境二、土地制度三、“营旺”轮歇制四、历法与农事五、百宝地六、农耕礼仪第二节勐海布朗族的刀耕火种一、地理环境二、社会组织三、土地制度四、刀耕火种技术五、农耕礼仪第三节西盟佤族的刀耕火种一、地理环境二、社会组织和土地制度三、栽培作物及生产技术四、打洛寨的刀耕火种五、猎头祭谷第四节基诺族的刀耕火种一、地理环境二、社会组织及土地制度三、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四、栽培作物五、发达的轮作技术六、生产节令和生产过程七、农耕礼仪第五节独龙族的刀耕火种一、地理环境二、社会组织三、土地制度四、土地类型及耕作技术五、栽培作物及各月生产活动第三章比较研究第一节轮歇类型的比较一、无轮作轮歇类型二、轮作轮歇类型三、人工造林轮歇类型四、草地轮歇类型第二节耕作技术的比较一、无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二、轮作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三、草地轮歇类型的耕作技术第三节迁移方式的比较一、任意频繁迁移的民族二、任意缓慢迁移的民族三、固定地域内移动的民族四、定居民族的分寨迁移第四节坝子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的比较一、坝子人类生态系统二、山地人类生态系统终章文化、自然与发展一、不应蔑视的历史文化遗产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生存和发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五、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作者:尹绍亭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副标题: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出版年:年8月1日页数:页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探索我国“刀耕火种”历史原由及现状,揭示山地民族与森林的互动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该书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极具研究价值。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由于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历史上被称做荒外蛮徽。中原王朝历来有比较强烈的区分中心和边缘的意识,“中国”一词,就是集中的体现。感觉上地理位置居中,民族便显得尊贵和高傲,文化也自视高人一等,于是就有了“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的称谓。云南作为南蛮边地的印象,一直沿袭下来,以至很多人今日说到云南,仍然马上会想到山川险阻、瘅疠迷漫以及大象、孔雀、异域人种………

六、尹绍亭《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共2册)

作者:尹绍亭出版年:-8定价:88.00元ISBN:5

内容简介······

《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共2册)》主要内容:石川荣吉、梅棹忠夫等编写的《文化人类学辞典》(弘文堂,)“通过礼仪”条目说:“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子,有着诞生、成人、结婚、死亡等几个节。人出生后,要通过一个个人生的节,并要满足每个节应具备的条件,从而获得新的使命和身份而不断成长。为此,在一些社会中,在通过人生关口的时候,以保障其平安为目的,需要举行一连串的仪式。”现代社会,情况变了,尽管人生的节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人们已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神圣而烦琐的通过礼仪,礼仪被谈化、异化、世俗化和多样化了。

几个月的时间,收集文章,认真阅读,挑选出20篇论文,涉及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史、民族和文化地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物质文化等我所从事过的几个研究领域。除了论文,多年来还写过一些小文章,它们虽然写得随意,然而却是有感而发、有据而议、有物而论的文字,敝帚自珍,野草山花,搜集起来也是一道风景。而作为学术散文和田野报告,如果配以图片,效果自然更好。于是又从历年所拍的照片中选出约帧插入文中,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和可看性。这样一来,文集更成了两册:“论文篇”和“杂文篇”

七、尹绍亭《农耕文化》

作者:尹绍亭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副标题:云南农具的源流及多样性研究出版年:-5-1页数:定价:CNY99.00装帧:平装ISBN:7

内容简介······

本稿研究了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民族历史,从大量的各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分析、归纳、梳理出规律性的事理,多角度研究人类发展史和生命起源史,其以民间文学作品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古籍文献历史资料相结合,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其学术研究视野遍及云南各族、西南各族、南方各族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

八、尹绍亭《尹绍亭学术文选》

作者:尹绍亭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年:-3-1页数:定价:CNY62.00装帧:平装ISBN:1

内容简介······

《尹绍亭学术文选》为“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之一。包括22篇论文,涉及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史、民族和文化地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物质文化等作者所从事过的几个研究领域。具体内容包括人类学生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设想、亚洲稻作起源研究的回顾等等。

九、杨庭硕等著《生态人类学导论》

作者:杨庭硕等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年:-01-01

页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包括:地球生命体系与人类、人类种群与人类社群、随机单元与自为体系、平衡持续与稳态延续、制衡运行与制衡聚合、反馈非对称法则、生命信息与人为信息、民族文化与民族生境、生物制衡与文化制衡、生物多样与文化多元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前言总序第一章 地球生命体系与人类第二章 人类种群与人类社群第三章 随机单元与自为体系第四章 平衡持续与稳态延续第五章 制衡运行与制衡聚合第六章 反馈非对称法则第七章 生命信息与人为信息第八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生境第九章 生物制衡与文化制衡第十章 生物多样与文化多元第十一章 文化建构的双重性第十二章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第十三章 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第十四章 能动适应与被动偏离第十五章 偏离的扩大与叠加第十六章 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建构及其特点第十七章 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第十八章 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发掘与利用第十九章 生态人类学与生态安全第二十章 生态人类学与生态灾变后记

十、杨庭硕《人类的根基》

作者:杨庭硕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副标题: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出版年:4-1页数:

内容简介······

《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探讨的虽然仅是水土资源及其维护,但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却可视为当代生态问题讨论的缩印,其中包含了众多备受争议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生态危机是20世纪末开始引起人们普遍   生态人类学丛书(共10册),这套丛书还有《与草原共存》,《仪式·消费·生态》,《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自然·文化·权力》,《沙地环境与游牧生态知识》等。

十二、郑寒《自然·文化·权力》

作者:郑寒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标题:对漫湾大坝及大坝之争的人类学考察出版年:-10页数:

内容简介······

《自然?文化?权力:对漫湾大坝及大坝之争的人类学考察》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为线索,在全面回顾中国大坝之争的基础上,融合“自然-文化互动”、“民族-国家-现代化”、生态政治等理论,将笔者长期调查漫湾社区得来的田野资料与大坝之争中关于漫湾的各种话语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严谨分析,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阐释了国家现代化背景下自然环境、资源、文化、权力与利益、经济发展等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在结论部分论述了这些分析对政府制定环境公共决策的启示,指出应尊重多元的自然资源观与发展观,重视乡村发展,并以环境公共利益作为公共决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决策依据。

作者简介······

郑寒

女,民族学博士,生态学硕士,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生态学、环境社会学和景观生态学,致力于西南山地的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目录······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研究的源起:西南水电开发与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第二节研究视角及方法的转换:从田野调查到网络文本的收集第三节漫湾个案的选择及其意义第二章大坝之争第一节历史上的大坝实践与象征第二节中国的大坝之争第三节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大坝之争的审视第三章变迁中的漫湾第一节云南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的社会背景第二节对漫湾的不同评述第三节建坝前漫湾的环境资源利用管理第四节漫湾大坝建设以来环境资源利用的急剧变迁第五节小结第四章资源、社区发展与国家现代化第一节从封闭到开放第二节开放过程中加剧的社会矛盾第三节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合作第五章现代化进程中的自然-文化-权力第一节“环保”、“发展”的话语与现实第二节自然-文化-权力之争第三节国家的角色第六章结语参考文献谢辞

十三、陈祥军《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野马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作者:陈祥军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副标题:出版年:-1-1页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准噶尔盆地野马野放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人类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寻野马野放中的环境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探索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互动关系,试图提出一种与当前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思路不同的认识,其理论意义在于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类小型社会本土知识的重要性,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此类生态恢复项目提供一个多学科视角。

作者简介······

陈祥军,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外语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人类学、牧区社会及影视人类学,先后在《开放时代》《内蒙古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新疆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导论物种恢复的跨学科理论研究视角第一节为何研究野马第二节跨学科研究的尝试第三节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第四节深入野马的故乡——准噶尔盆地第一章野马的消失与回乡之路第一节野马消失荒野之路第二节野马回归故乡之路第二章野马恢复野性与重返荒野之路第一节野马恢复野性之路第二节野马重返荒野之路第三章利益群体面临的问题及互动关系第一节野马中心的麻烦第二节卡山保护站的无奈第三节哈萨克牧民的困境第四节野马中心、卡山保护站与牧民的关系第四章牧民社会与野马野放第一节游牧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第二节牧民生计与环境的变化第三节牧民生活与野马野放第五章利益群体与环境:认识、需求与矛盾第一节地方政府部门对卡拉麦里环境的需求第二节牧民对卡拉麦里环境的需求与态度第三节三方在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上的复杂关系第六章野马与家畜及野生动物的关系第一节野马与家畜的冲突第二节野马与野生动物间的竞争与共存第七章野马野放实践的跨学科认识第一节野马野放的生态人类学认识第二节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结合的思考余论与结语物种价值、可持续发展与野马野放第一节物种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第二节野马野放跨学科研究的意义附录田野记录——冯刚卡拉麦里蒙古野驴参考文献后记

十四、陈祥军编《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

作者:陈祥军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出版年:-7页数:

内容简介······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汇集了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会议中的20篇论文,研究区域涉及新疆、内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区,研究内容涉及四个主要专题:一是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二是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三是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为鼓励从事草原牧区研究的年轻学者,特别设立了第四个主题:青年研究生论坛。主编陈祥军希望通过《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的出版,能够让广大   录

序 言

一 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浅析牧区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表述进步与发展的当代表述:内蒙古阿拉善的草原生态与社会发展农耕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简要比较

二 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草原在“不落的太阳”之下:内蒙古牧区土地关系的变迁游牧文化的转型及其方向——以新疆游牧民族为例食物、信仰及游牧知识体系——新疆哈萨克族餐桌上的羊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民的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研究论“那达慕”节日的空间生产高原上的财富:白马藏族经济生活方式变迁六十年

三 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内蒙古牧区工矿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 牧民生计的影响和适应:气候、资源管理和社区 ——贡格尔的案例回顾与评价:中国生态移民研究的现状分析审视矿产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变化 ——以呼伦贝尔市为例草原资源消费者的合作行为及其变革干旱下的集约化风险与应对——内蒙古贡格尔的案例

四 青年研究生论坛阿勒泰哈萨克族放牧空间变化与游牧生计变迁 ——以富蕴县吐尔洪乡为例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状及其反思气候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牧区的影响 ——以西藏林芝县的个案研究为例在波动的环境中寻求稳定生计 ——内蒙古某嘎查的牧民生计与牧民行为“草原之外”——关于草原人类学资料的探讨

致谢

十五、陈祥军《阿尔泰山游牧者》

作者:陈祥军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出版年:-9-1页数:定价:CNY88.00装帧:平装丛书:民族与社会丛书ISBN:97875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境内,长达4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立足于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变迁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游牧民的认识还停留在“逐水草而居”的一种印象中,认为游牧民总是在“漫无边际”地寻找草场和水源。事实上,千百年来游牧并非“自由散漫”,也并非无规律可循,而是有一套精密、广博的本土认知体系,即游牧知识体系。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然面临诸多困境,对游牧社会和草原生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游牧是哈萨克人适应草原环境最有效的生计方式,也是游牧知识产生的源泉;这套本土知识体系是游牧民、草原和牲畜之间互动后形成的一套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对于维持游牧民及其文化传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如公社化、草畜双承包等,游牧知识体系逐渐发生变化,如现代草原管理模式逐渐替代本土经验;但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是要尊重当地人的一套知识生态体系和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出现原有社会的失序及生态的失衡。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区的发展,要以民族的本土知识为基础,这是他们赖以生存了几千年累积下来的经验知识,只有对其加以发掘和继承,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才会有利于当地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的研究并不固守在传统游牧文化知识氛围中,而寻求的是传统游牧知识体系或本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目前有关哈萨克的研究,以人类学长期田野为基础的个案还比较少,尤其对其游牧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个案就更为鲜见。

作者简介······

陈祥军,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外语系、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人类学、牧区社会及影视人类学,专著《回归荒野:准噶尔盆地野马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主编《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和《杨廷瑞“游牧论”文集》;并先后在《开放时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新疆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为何研究游牧的哈萨克第二节 游牧与生态:知识与发展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四节 走进草原:田野与方法第二章 游牧环境与部落历史第一节 多样性的地貌与草原第二节 游牧民部落历史演变第三节 当前牧区的社会生态小 结第三章 游牧生态-环境知识第一节 动植物知识第二节 气象物候知识第三节 生态观与环境行为小 结第四章 季节放牧与草原利用第一节 放牧畜群第二节 季节放牧第三节 草原利用小 结第五章 游牧的传统组织管理第一节 组织管理第二节 四季转场小 结第六章 游牧知识的传承机制第一节 传承载体:游牧社会组织第二节 传承核心:阿吾勒第三节 传承方式:老人权威小 结第七章 游牧知识体系的瓦解第一节 传承机制的瓦解第二节 传统管理的质变第三节 放牧畜群与草原利用的变化第四节 游牧生态观与环境行为的变化小 结第八章 游牧知识、现代化与草原生态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草原生态的失衡第二节 生态失衡源于牲畜超载和气候变化吗?第三节 脱离草原和牧区社会的发展逻辑小 结第九章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一 主要报道人信息附录二 哈萨克社会反映“人、草、畜”关系的谚语后 记

十六、陈祥军编《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

作者:陈祥军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出版年:-7-1页数:定价:CNY78.00装帧:平装丛书:民族与社会丛书ISBN:0

内容简介······

《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汇集了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举办的“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学术会议中的20篇论文,研究区域涉及新疆、内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区,研究内容涉及四个主要专题:一是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二是草原生态与社会、文化;三是草原生态与牧区经济发展;为鼓励从事草原牧区研究的年轻学者,特别设立了第四个主题:青年研究生论坛。主编陈祥军希望通过《草原生态与人文价值:中国牧区人类学研究三十年》的出版,能够让广大   录

序论第一节沙尘裹挟出的草原问题第二节生态及草原生态的理论第三节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第一章田野点概述第一节历史沿革第二节自然环境及其变迁第三节消费草原的人们第二章哈日干图草原原住牧民传统游牧文化第一节哈日干图草原传统游牧文化对空间异质性的应对第二节哈日干图草原传统游牧文化对时间异质性的应对第三节游牧生产的基本形式——联合第三章草原的变迁第一节从游牧到定居第二节蜕变出的新牧民第三节公地时光第四章草原的困境第一节草牧场承包与资源重新分配第二节草场·草场第三节有畜无场的雇主和有场无畜的雇工第四节缺指的拳头——畜群结构的变化第五节草原又有新来客——草原打工族的涌人第五章走出困境第一节变迁带来的社会问题第二节政府的办法第三节多种生产目标与复合文化的多重矛盾第四节传统文化的选择——回归联合第五节出路在哪里结语参考文献原博士毕业论文后记出版后记

二十一、角媛梅《哈尼梯田自然与文化景观生态研究》

作者:角媛梅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9-6页数:内容简介······

《哈尼梯田自然与文化景观生态研究》内容为:需要指出的是,在一般意义上的《世界遗产名录》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   录

引言一梯田,山地民族智慧的结晶(一)山地农业文明的缘起(二)梯田文明的世界分布(三)我国梯田的历史溯源二哈尼梯田,稻作农业的典范(一)高山稻田农耕文化的样本(二)未曾遗落的哈尼稻谷(三)千年不衰的米中珍品(四)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五)梯田景观的多重价值三梯田人生,哈尼物语(一)漫漫迁徙路(二)造梯田记(三)开好三朵花(四)品行如山四维系千年的生态哲学(一)四素同构,万物共荣(二)绿色屏障的守护(三)生生不息的河流(四)村寨的选址与布局(五)高坡度的稻作梯田五农耕之道,遵循章法(一)梯田的雕塑与打磨(二)独创巧妙的水源管理(三)有条不紊的耕作程序(四)牛铃声声,默默耕耘六文化传承,载之乡土(一)民俗节庆(二)蘑菇朵朵(三)穿戴神话(四)天赐美食(五)文学艺术七改变正在发生(一)面临的主要挑战(二)危机的应对与文明的坚守

二十五、王清华著《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

作者:王清华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7月

丛书名: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

作者简介

王清华,男,汉族,年生,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专业毕业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至今,现任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民族学及影视人类学。长期从事田野工作,足迹遍及云南的山山水水,主要研究基地在云南红河

目   录

导言第一章 梯田:自然生态的翻版 第一节 哀牢山区的自然生态 第二节 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与生态观   二、农业生态与梯田农耕技能   三、耕作程序与生产水平 本章小结第二章 梯田:平坝农耕文化的移置 第一节 云南亚热带山地农业   一、农业形态与社会形态   二、农耕渊源 第二节 迁徙与农耕文化的移置.   一、迁徙与早期农耕定居   二、迁徙与社会发展   三、迁徙与农耕文化的移置 本章小结第三章 梯田:社会结构的基础 第一节 封建领主制社会结构   一、哈尼族封建领主制始末   二、封建领主制社会结构 第二节 连名制社会结构   一、地名连名制社会结构   二、父子连名制社会结构   三、师徒连名制社会结构 本章小结第四章 梯田:物质生活的依托 第一节 平衡的生存空间   一、居住半山区是生存的选择   二、哈尼族的风水观   三、村寨的小型聚落   四、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 第二节 物质生活的依托:   一、居家建筑与梯田农业   二、饮食与梯田农业   三、服饰与梯田农业   四、交通与梯田农业 本章小结第五章 梯田:自然人生观的桥梁 第一节 自然宇宙观 第二节 自然人生观   一、艰辛的人生   二、豁达快乐的人生   三、顺应天命的人生   四、人生哲学   五、人生礼仪 本章小结第六章 梯田:民族性格的写照 第一节 温和柔顺的性格特征   一、忍辱负重   二、谦让无争   三、委曲求全 第二节 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   一、热情好客情动于中   二、思想感情表露于外 第三节 富于坚韧性的性格特征   一、不屈不挠的韧性   二、坚强如石的刚性 本章小结第七章 梯田: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 第一节 民族内部人际关系   一、家庭关系   二、邻里关系   三、村寨关系 第二节 民族外部人际关系   一、与彝族的关系   二、与苗、瑶等民族的关系   三、与傣族的关系   四、与汉族的关系 本章小结第八章 梯田:人神交流的祭坛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梯田祭祀   一、天地崇拜   二、火与水的崇拜 第二节 动植物崇拜与梯田祭祀   一、动物崇拜   二、植物崇拜 第三节 祖先崇拜与梯田祭祀   一、丧葬活动中的祖先崇拜   二、农耕生活中的祖先崇拜 第四节 梯田崇拜与梯田祭祀   一、梯田崇拜   二、梯田农业祭祀 本章小结第九章 梯田:生命情调的源泉 第一节 审美情趣的坐标   一、体现梯田的健康美    二、体现梯田的群体美   三、体现梯田的自然美 第二节 深沉的大地艺术   一、梯田与装饰艺术   二、梯田与诗歌艺术   三、梯田与舞蹈艺术 本章小结第十章 梯田:文化传承的载体 第一节 梯田农耕文化的传承   一、示范身教的传承方式   二、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 第二节 特殊文化阶层与特殊记忆系统   一、专门性文化传承人   二、特殊记忆系统 本章小结附录一:哈尼族“昂玛突”实录附录二:哈尼族婚礼实录附录三:红河南岸地区建立梯田文化保护地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附录四:云南哈尼族应对经济全球化图版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二十六、范长风《从地方性知识到生态文明:青藏边缘文化与生态的人类学调查》

作者:范长风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副标题:青藏边缘文化与生态的人类学调查出版年:-3-1页数: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东北部临潭、卓尼两县人民在严酷的生态压力面前,沿着冰雹带出现了文化信仰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跨村落、跨地域和跨民族的文化-生态组织,并采取一致行动抵御冰雹灾害,保护森林、草原和土地资源。正是由于文化-生态组织将古典生态思想与地方生态实践的活用,才发挥了卓越的组织作用,创造了启迪现实的地方生态文明。由范长风所*的《从地方性知识到生态文明--青藏边缘文化与生态的人类学调查》一书便讲述了青藏高原东北区域的汉藏文化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

范长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生态人类学、藏学文化、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摄制人类学纪录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科基金西藏项目,以及教育部、上海市等多项课题。

目   录

绪论第一章从青藏腹地到汉藏边缘第一节雪域果洛的藏人与环境第二节果洛牧民的信仰第三节雪域高原笔录:生计小结第二章青藏东北边缘的三个族群及其环境第一节自然条件与文化适应第三章作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文化景观——神山与圣湖第一节藏人的空间和环境认知第二节作为资源环境管理的神山圣湖景观第三节《山经》中的神异动物与山神第四章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星团结构第一节人类学关于地方社会及其组织的研究第二节国家在边陲第三节龙神庙的分布与青苗会的层级第四节星团结构中的社会与国家的运行第五节自足的星团第六节“星团”之变小结第五章族群边界、迎神赛会和军事景观第一节移民社会第二节青苗会的产生、分布与空间策略第三节仪式性空间策略与生产的空间管理第四节环境资源管理与生产领域的空间活动第五节文化空间的权力与争夺小结第六章藏族“插箭”与汉人“扎山”第一节甘南地区藏族插箭仪式第二节洮州汉人的“扎山”仪式第三节宴家堡的“秋报愿”第四节仪式与地方社会的诸多关联小结第七章景观面纱下的权力、认同与记忆第一节纳浪藏人的文化空间第二节文化景观变迁的政治过程:危机、崩坏、记忆和重建第三节空间分析的关键词:地方认同与权力下沉小结第八章与女神共居的乡村领袖第一节延川女神与沟域社会第二节圣俗之间的亲密与敬畏第三节乡村领导权问题小结第九章草原矿产开发与牧民的环境保护第一节“再造自然”与灾害性反馈第二节农牧民的环境抗争与矿山老板的民俗策略小结第十章青藏牧场毒药、围栏与生物多样性的民族志第一节高原鼠兔的多维度认知第二节权力与技术的共谋:“害兽”的污名与毒杀运动第三节措池藏人的环保组织、社区权力和行动

小结结语第一节星团结构与小生境第二节空间与景观第三节仪式、生态与权力参考文献

二十七、黄龙光《上善若水: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生态人类学研究》

作者:黄龙光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副标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生态人类学研究出版年:-11页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态人类学视角还原了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全貌,以水信仰、水技术与水制度三合一的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深度挖掘了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生态内涵与功能,对当代生态观重建与水生态共同体保护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本书还原了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全貌,对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做了全面界定、详细描述和具体阐释,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水崇拜、水祭祀、水禁忌等民俗,再现了水技术、水制度、水事活动等西南少数民族各类特色传统。书中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黄龙光,彝名诗纳倮乌,男,彝族,云南峨山人,云南师范大学编审,法学(民俗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结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编著1部。发表《美国公众民俗学对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等专业学术论文55篇。

二十八、周雷《人类之城: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

作者:周雷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副标题:中国的生态认知反思出版年:-2页数:

内容简介······

周雷的这本《人类之城》是一本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文献深读和理论反思的生态人类学作品。

其中,理论梳理部分涉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博士课程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博士课程的核心文献,作者从个人阅读和研究角度进行了介绍和反思。

通过理论阅读、田野经验、人类学反思,本书试图实践一种知行合一的研究方式,并针对环境问题、生态认知、发展症候等问题提供另外一种思考路径,以期引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人类之城》的写作和构思,始自作者针对云南滇池的人类学博士论文研究,并逐渐延展开来,讨论了清迈、曼谷、伦敦、利物浦、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现象,这种“地理观”和案例使用,在作者看来,更是一种认知和思考方式呈现,而非确凿的民族志证据。

在此,作者试图尝试一种个人理解中的人类学思考方式和文本表达可能。

作者简介······

周雷,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长期                                                                           ——莫里斯·斯特朗                                                         地球理事会主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秘书长

  本书结构完整、定义严谨,堪称一本优秀的教材,尤其适合学生和初涉本领域的一般读者阅读。……本书对人们理解人类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的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那些在本领域的某些方面已有所研究者,它也是一个重温概念性定义的有用参考                                                                               ——冈本久人                                                            日本九州国际大学社会科学前沿研中心主任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还不会停止,中国作为一个负重要责任的大国,需要在面对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危机时,找到理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马尔腾博士的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生物群落和反馈系统、人口爆炸、复杂适应性自组织、生态系统设计、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系统等,可作为政府永生者、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中学生提高整体科学素质、应对气侯变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材。                                                             ——张文范                                                                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

目   录

序言前言致谢1 绪论 什幺是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本书结构2 生物群落和反馈系统生物群落指数型增长正反馈负反馈种群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实践例证3 人类系统人类史种群调节的社会机制人口爆炸和生活质量4 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等级结构组织和显性属性自组织稳定域复杂系统循环5 生态系统组织 相五适应生态系统设计生态系统原态稳定自然、农业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比较景观马赛克6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人类导致的演替演替管理7 人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和相互适应传统社会系统中的相互适应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同进化8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强度的关系关于供需关系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不被过度开发的谬误9 理解自然对自然的普遍理解宗教对自然的态度对浪漫化自然和传统社会系统的警告10 不可持续的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人粪迁移 ……11 可持续的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12 生态可持续发展案例词汇表补充阅读索引

三十六、科马克·卡利南著《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

[美]科马克·卡利南著

郭武译

商务印书馆年6月出版

本书是生态伦理学的杰作,大地法理学的先声,后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先驱。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己和自然关系的划时代的研究成果,而且包含着未来学术研究范式转换的重要思想资源,人文社科学者和法律人不可不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通识读物,任何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於兴中

“荒野法”及孕育其中的思想,将人与自然的法理引申到一个全新的维度。在国际社会“荒野法”勃兴的今天,中国法学界及环境法学界应当全面、理性地检视当下环境法学的研究范式,以地球法理学重塑环境法学。本书作为中文世界的第一本地球法理学译著,将带给中国法学圈一股强劲的清风。

——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蔡守秋

作者简介

科马克·卡利南,是全球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地球法理”新概念的首倡者。

他是一位工作于南非开普敦市的环境法执业律师、作家,也是政府的环境法专家顾问,曾在非洲、欧洲、美洲及亚洲的诸国家工作,推进全球的环境保护。

在环保理念上他遵从托马斯·贝里的思想,在世界各地组织了不同形式的环保工作。他因杰出的业绩入选年“星球拯救者:位卓越环境保护主义者”名录。组织起草了《年地球母亲权利世界宣言》。代表作品有《地球正义宣言——荒野法》《地球法理——重建法律和社会的一体性》等。

译者简介

郭武,甘肃通渭人,武汉大学环境法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甘肃政法学院环境法学院院长、副教授。在美国佛蒙特法学院访学一年。兼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环境法委员会委员,及其土著民环境习惯法与人权专家委员会委员。年10月至年11月挂职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甘肃省同人行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在《法学评论》《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论环境习惯法的现代价值》。

内容简介······

在人类活动对地球破坏的程度日趋加剧的今天,我们是否对传统法律治理的效果提出疑问?对人与地球的伦理、快乐的人生是否追问与反思?面对地球日益脆弱的环境该如何确定行事规则?作者深切关怀整个生态系统中地球和全球生命共同体,立足生态法学维度,指出地球需要的正义就在“荒野法”之中。作者长期从事环境法工作,环境实践让他反思目前环保治理手段的单一且弊端丛生,呼吁回归地球法理,并向常规环保理念宣战,提出保护地球荒野的新理念。

本书分反思治理、我们所知的世界、地球治理、荒野之旅、前方地带等五个部分。以蚁丘和非洲食蚁兽为开篇,揭示环境治理的狭隘,解构和批判固有法律的消极性。特别是在地球治理部分,讨论伟大之法、铭记人类的责任、法律权利及其合法性,以及从法伦理出发建构地球治理新思维的意义;在荒野之旅部分,对人类回到荒野,其法律历程是在寻求地球法理、生命旋律、大地之法的过程,在法律与治理改造中逐渐探索达成共同体利益的共享模式;结尾部分,将回归大山作为解构传统地球治理,建设与伟大之法相符的愿景。

目   录

第一部分反思治理

第一章蚁丘和非洲食蚁兽

1.蚁丘

2.一个假设的形成

3.荒野边缘漫步

4.荒野法

第二部分我们所知的世界

第二章独立性的幻觉

1.老生常谈的生物灭绝

2.一些征兆的概述

3.我们的治理制度以错误的假设为基础

4.独立性神话的产生

5.反思现实、宇宙和每一件事

6.为何还没有修正我们的治理制度?

第三章主要物种的“迷思”

1.待到云开雾散时

2.人类圈

第四章缘何法律和法理重要

1.法律的作用

2.法律的理念

3.转换旧有的治理范式

第五章法律的自负

1.压制型法

2.征兆

3.地球的其他部分被界定为无权利的客体

4.虚构的生物,享有太多权利但承担太少义务

5.灭绝地球上的生命是合法的

6.司法制度易于弱化关系,而非修正(共同体中的)关系

7.法律否认自己处在更大的语境之中

8.“自然法”的终结

9.自然之法

10.为法律疗伤

第三部分地球治理

第六章尊重伟大之法

1.大山

2.区分伟大法理和其他地球法理

3.伟大法理的本质

4.人的属性与伟大法理

5.伟大法理的特征

6.从伟大法理中获得指导的意义

第七章铭记我们是谁

1.我们来自何方?

2.原住民的启发

3.图卡龙族人的宇宙观

4.从原住民那里学到的知识

第八章有关权利的问题

1.认真对待权利

2.权利的问题

3.除人之外的其他生物,应当享有权利吗?

4.我们应该谈论权利吗?

5.关系与权利

6.地球的权利

7.地球共同体成员的权利

8.侵害地球的权利

9.人权

10.理论上受限的人权

11.实践中对人权的平衡与限制

12.地球法理视角下的权利

13.地球权利胜过其他权利

第九章地球治理的要素

1.地球法理

2.法律、权利的渊源及其合法性

3.辨别对与错——伦理问题

4.平衡、互惠和正义

5.地球治理

第四部分荒野之旅

第十章寻找地球法理

1.从汽车中走出来

2.看看已经痊愈的国家

3.生态性思考

4.扭转偏见

5.从最初的整体性开始

6.追根溯源

7.学会如何学习

8.谨防万能灵药

第十一章生命的韵律

1.时间和时机

2.时间和金钱的专横

3.原生时间

4.死亡竞赛

5.舞出地球的节拍

第十二章大地之法

1.神圣的土地

2.大地作为财产

3.土地作为权力

4.土地管理制度

5.以财产权为基础的土地治理体制之效果

6.核心关系

7.大地传奇

8.远离做为财产的土地

第十三章共同体的欢聚

1.合弄与合弄结构

2.地球共同体

3.现有治理范式中的共同体

4.地球治理中的地方共同体,恰如合弄结构中的合弄

5.规模的问题

6.作为地球法理渊源的新型地球共同体

7.地球法理和共同体的权利

第十四章法律与治理的革新

1.是痴心妄想,还是切合实际

2.改变的动力

3.生态纪,抑或科技纪

4.从内部开始改变治理制度

5.打开空间,让地球中心主义文明繁荣发展

6.拓展人类中心主义的决策程序

7.限定人类权力的边界

8.从管理到民主参与

9.鼓励那些尊重和敬畏地球共同体的实践

10.废除有辱人格的法律和实践

11.创立新的调整机制

12.重排优先顺序

13.重叩智慧之门

14.缩短决定与其效果之间的距离

第五部分前方地带

第十五章大山之路

1.回归大山

2.逻辑

3.灵魂

4.行动

5.路径

补篇荒野法的勃兴

1.崭露头角的共同体

2.找回非洲习惯法之源

3.印度地球民主

4.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荒野周末

5.美国的地球法理和地方民主

6.拉丁美洲

7.国际层面的地球法理

8.全球运动的兴起

9.展望未来

附录1《地球母亲权利世界宣言》

附录2《奥斯陆宣言》(草案)

▲王兰萍摄于美国黄石公园

重新组建工业和消费社会

我提笔的此刻,开普敦的夏天刚刚开始。花园是绿地的调色板,柔软的新叶在微风中发出轻轻的沙沙声,水塘中聚满了小蝌蚪,小鸟们正在练习飞翔。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宁静之所,为负载着各种计划、期限、噪音和压力的狂躁世界带来了幸福和快乐。我们知道,这些都源自于我们的亲身经历。古老而智慧的传统,及先贤们也都说到了参与生命循环的满足感,以及庆祝自己成为这一奇妙生命共同体成员的喜悦。然而,主宰21世纪初叶的法律、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等方面的文明制度,都被设计成了开发和恶化这个世界及其人民的工具。世界各地复杂的维生关系之网,在对公司利润和GDP增长等抽象理想的追求中走向破裂。

▲王兰萍摄于美国黄石公园

呈现于您面前的这本书的内容,正是关于21世纪的主要挑战——如何重新组建复杂的工业和消费主义的社会,从而使人们通过促进地球共同体健康,而不是开发和恶化地球共同体的方式来追求幸福。这是一项需要数代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也是人类认识的一次深刻转型: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真正角色是什么?这需要我们超越既有思想观念去审视问题,抛弃那些征服和主宰地球的企图,并重新发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为了让生态可持续文明重新出现,有必要按照自然之法调整我们的法律制度。自然之法被用于界定所有非人类对象,以及可合法开发和交易财产的公司之外的对象。现今,我们必须要给人类和机构赋予尊重地球共同体其他成员的法定义务,将他们视为享有参与自然进程和维护彼此关系的、拥有不可剥夺权利的主体。这就要求法律和治理应当以新型的生态中心主义哲学,即地球法理为基础。

当今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发展之一是全球许多领域对地球法理的不断支持,以及对自然之权利的法律认同。譬如,仅仅在过去的数月间,联合国大会已发布了一份关于地球法理的专家报告(年8月1日A/71/号文),来自全球的环境法律人士已正式通过了一份呼吁生态法律方法的《奥斯陆宣言》,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还通过了承认自然权利的支持性决议。更重要的是,全球社会运动和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都支持这些新理念。

▲王兰萍摄于美国黄石公园

当下一个鲜活的案例就发生在美国一个叫做耸石的偏远之地。来自上百个当地部落的数千人(其中一些部落还是自然权利运动的领袖)封堵了输油管道的建设现场,而这一建设将威胁到他们祖传土地的生命水源。他们非暴力地支持生命的惊人决定,与不顾对公众或地球造成伤害而对抗他们、保护公司利益的准军事化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正在遭遇的两难抉择——我们需要行动起来,按照整个生命共同体的利益重建社会,还是我们应当让自己创制的失控性制度破坏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未来?就这一点而言,中国人民的抉择对全人类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种地球法理,而是许多种地球法理,它们臣服于普遍的宇宙原则,承认并回应生态和文化多样性。我期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受到精神鼓舞,进而帮助这些理念能够在中国“本土化”。通过这种方式,我想把人与自然之间敬畏关系建立之重要性的当代表达,与早已在中国存在的深厚文化根基联系起来。诸如道教和佛学等古老传统,以及大多数信仰传统都有神圣的内涵和丰富的实践,教育我们认识到神圣的世界组成,以及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从文明角度寻求当今世界地球法理的妥适表达时,所有这些将会提供有益的指导。

▲当代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托马斯·贝里

荒野自然本身就是地球法理的“大学”。我受到伟大的学者,托马斯·贝里的深刻影响,他曾说过:我们应当将荒野视为一切生命真正生发的根源。正是产生本能活动的创造力之源,使所有生物获得了食物,找到了庇护所,生出了幼小生命,并翱翔天际,游过深海,愉快的唱歌、跳舞。这是事物相同的内在趋势,唤起了诗人的想象力、艺术家的画技和萨满巫师的神力。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原始荒野力量,才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拥有如同地球共同体最具天赋的成员一样的全部潜力,同时也引导我们的治理制度和文明走向复兴。我期待着,这本书的思想理念将哺育着原始而富于创造性的力量,这对于我们被疏远的、自我毁灭的社会重获活力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年11月于南非开普敦

资料来源:豆瓣读书;当当网;亚马逊网;蔚蓝网;孔夫子旧书网

三十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作者: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印刷时间:5年12月01日

内容简介

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不容回避,保护气候的征程任重道远。人类要么在智慧和勇气中找到解决的方案,要么则只能等到亲身体验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并在难于再忍受下去的时候采取行动。但真正的风险在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人类必须在未来付出更大代价的风险和为长远利益而放弃部分眼前利益之间做出选择。本书从气候变化知识、温室气体影响、气候变化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等六个层面的全方位分析,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推动公众参与保护全球气候的行动。

目   录

前言第一章气候变化的背景知识 第一节地球——人类惟一的家园 第二节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第二章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 第一节观测事实与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机理 第三节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第三章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 第一节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第二节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全球各区域脆弱性评价 第四节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估 第五节适应能力与减少脆弱性 第六节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问题第四章减缓气候变化 第一节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第二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经济潜力 第三节减排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第四节减排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第五节主要发达国家的气候变化政策第五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历程 第一节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总体进展 第二节气候变化与国家信息通报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三机制 第四节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 第五节技术转让 第六节能力建设 第七节遵约机制 第八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第六章气候变化的实质和中国应对策略 第一节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质 第二节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第三节中国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方面的贡献 第四节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和挑战 第五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参考文献附录一缩略语附录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录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后记

三十八、[美]莫森?莫斯塔法维/[美]加雷斯?多尔蒂《生态都市主义》

作者:[美]莫森?莫斯塔法维/[美]加雷斯?多尔蒂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原作名:EcologicalUrbanism译者:俞孔坚出版年:-5页数:

内容简介······

《生态都市主义》将城市看做一个系统,一个城市生态系统,试图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绿色的、城市时代的人类栖居环境。系统综合的途径、开放和多视角的探索,是本书的特点。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表明了它并不试图给未来理想城市定义一个模式和一条途径,也绝不是一本生态城市建设的手册,而是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

作者简介······

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Mostafavi)是一位建筑师和教育家,现任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亚历山大与维多利亚威利设计教授。

加雷斯?多尔蒂(GathDoherty),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讲师,主讲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

目录······

12为什么要选择生态都市主义?为什么现在就要实行生态都市主义?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Mostafavi)期望56世界进步与世界毁灭之间的较量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72Zeekracht(荷兰语:海运)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78我心中的孟买:关于可持续性的一些思量霍米?K.巴巴(Homik.Bhabha)84城市的土地丹尼尔?瑞恩?尼尔森(DanielRaven-Ellison)凯?阿斯金斯(KyeAskins)94第三生态的注解桑福德?克温特(SanfordKwinter)社会不平等性与气候变化尤里奇?贝克(UlrichBeck)为了后现代环境主义:为新雅典宪章提出的七个建议安德里亚?布兰兹(AndaBranzi)脆弱的城市系统安德里亚?布兰兹(AndaBranzi)微弱的作品:安德里亚?布兰兹(AudaBnzi)的“微弱的都市”和“生态都市学”理念中所投射出的潜力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从“可持续”到“可持续力”JDS建筑事务所(JDSArchitects)10年以后——回到月下地球布鲁诺?拉图尔(BrunoLatour)合作艺术实地考察吉莉安娜?布鲁诺(GiulianaBruno)生态都市主义和/作为城市隐喻劳伦斯?布伊尔(LawnceBuell)绿色城市中的黑人与白人丽萨贝斯?科恩(LizabethCohen)自然的回归普雷斯顿?斯科特?科恩(PstonScottCohen)埃里卡?巴金斯基(ErikaNaginski)都市生态实践:费利克斯?伽塔利(FlixGuattari)的《三重生态》(TheEcologies)维丽娜?安德马特?康丽(VenaAndermattConley)更新城市利兰?D.科特(LelandD.Cott)生产性城市环境玛格丽特?克劳福德(MargatCrawford)感官从鼻子的视角看城市希希尔?道拉斯(SisselTolaas)都市土地:墨西哥城丹尼尔?瑞文?埃里森(DanielRaven-Ellison)城市传感器:城市尺度上的无线传感网络马特?威尔士(MartWelsh)乔希?伯斯(JoshBers)食你所爱弗洁伦?沃格赞格(MarijeVogelzang)自工程生态克里斯汀?乌特勒姆(ChristineOutram)艾瑟夫?巴德曼(AssafBiderman)卡洛?拉蒂(CarloRatti)绿色不仅止于视觉满足:巴林岛的绿色都市主义加雷斯?多尔蒂(GathDoherty)奏响我,我属于你卢克?杰拉姆(LukeJerram)绘制主街杰西?沙宾斯(JesseShapins)卡拉?欧勒(KaraOehler)安?赫伯曼(AnnHeppermann)詹姆斯?伯恩斯(JamesBurns)策划管理资源尼尔?柯克伍德(NiallKirkwood)海洋和季风:孟买宣言阿努拉达?马瑟(AnuradhaMathur)迪利普?达?库尼亚(DilipdaCunha)宏大的生态城市还是城市生态安全?迈克?霍德森(MikeHodson)西蒙?马文(SimonMarvin)新加坡的新型水景观赫伯特?德莱赛特尔(HerbertDiseitl)为鱼塘增高水位张洹(ZhangHuan)展望生态城市米歇尔?乔希姆(MitchellJoachim)回到自然桑迪?希拉勒(SandiHilal)亚历山大?佩提(AlessandroPetti)艾亚尔?威兹曼(EyalWeizman)哈耳摩尼亚57号办公大楼齐普提克(Triptyque)确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MichaelVanValkenburghAssociates)中央大街广场Hood设计事务所(HoodDesign)生产能源的子结构、超结构和内部结构D.米歇尔?亚丁顿(D.MichelleAddington)波浪农场海蛇波浪发电有限公司(PelamisWavePowerLtd.)华润置地广安门生态展廊北京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VectorArchitects)公民们,向农场出发!多罗泰?伊姆伯特(DorotheImbert)植栽水族箱:家里的鱼类和蔬菜储藏间马修?雷汉尼(MathieuLehanneur)安东尼?范德博彻(AnthonyvandenBossche)软城市KVAMATx零能耗工厂比尔?邓斯特(BillDunster)罗格罗尼奥生态城MVRDV建筑事务所大脚革命俞孔坚生命之塔:生态塔SOA建筑事务所(SOAArchitects)合作6城市转型中的管理要求:组织学习艾米?C.爱德蒙森(AmyC.Edmondson)城市空气净化器大卫?爱德华兹(DavidEdwards)社会公平与生态都市主义苏珊?S.费恩斯坦(SusanS.Fainstein)管理生态城市杰拉尔德?E.弗拉格(GeraldE.Frug)地下的未来彼得?盖里森(PeterGalison)控制和边界爱德华?格莱泽(EdwardGlaeser)仿生的适应性建筑和可持续性唐纳?E.因格贝尔(DonaldE.Ingber)相互作用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区域的自然环境管理理查德?T.T.福尔曼(RichardT.T.Forman)生态的机构克里斯?里德(ChrisReed)纽约城市基础设施克里斯托夫?尼曼(ChristophNiemann)重新定义基础设施皮埃尔?贝朗格(PierBlanger)使用者创造的城市主义雷伯(Rebar)在公共空间中的城市生态实验亚历山大?J.费尔逊(AlexanderJ.Felson)琳达?波拉克(LindaPollak)城市现象的整体观萨尔瓦多?鲁埃达(SalvadorRueda)京畿道新城公园系统尹珍园(YoonjinPark)和郑尹金(JungyoonKim)城市更新的方法论阿方索?维加拉(AlfonsoVegara)马克?德怀尔(MarkDwyer)亚伦?凯利(AaronKelley)绿色都市亨利?巴瓦(HenriBava)埃里克?贝伦斯(ErikBehns)史蒂芬?克雷格(StevenCraig)亚历克斯?瓦尔(AlexWall)城市流动性流动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理查德?索默(RichardSommer)轻型电动车背景下的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威廉?J.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可持续交通在行动费德里科?帕罗拉托(FedericoParolotto)在高度边缘化的城市中挣扎卢瓦克?华康德(Lo颿Wacquant)生态城市规划的一般理论安德烈斯?杜安尼(AndrsDuany)生态都市主义的政治生态保罗?罗宾斯(PaulRobbins)综合城市的城市能源系统模型尼尔?舒尔兹(NielsSchulz)尼蕾莎(Nilayshah)戴维?菲斯克(DavidFisk)詹姆斯?科尔斯泰德(JamesKeirstead)诺丽?萨姆斯特丽(NouriSamsatli)奥茹娜?斯瓦库玛(ArunaSivakumar)赛琳?韦伯(CelineWeber)艾琳?桑德(EllinSaunders)石油城市:石油景观及其可持续的未来米歇尔?怀特(MichaelWatts)尼日尔三角洲油田艾迪?喀什(EdKashi)地上铁拉菲尔?维诺里(RafaelVinoly)哈佛大学研究院内罗毕工作室导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皮埃尔?德梅隆(PierdeMeuron)测评当代城市的五条生态要求斯蒂凡诺?波尔里(StefanoBoeri)革命性建筑杰瑞米?瑞夫金(JemyRifkin)金丝雀项目苏珊娜?塞勒(SusannahSayler)可实施性主义:环境评判标准和城市设计苏珊娜?哈根(SusannahHagan)自然文化凯瑟琳?莫尔(KathrynMoo)定制能耗模型输入的重要性调查:冈德大厅案例研究霍利?A.沃思洛斯基(HollyA.Wasilowski)克里斯托弗?F.莱因哈特(ChristophF.Reinhart)感知城市密度维姬?程(VickyCheng)科恩?史蒂莫斯(KoenSteemers)伦敦河口区域西尔?特里?法雷尔(SirTerryFarll)城市的土地:伦敦丹尼尔?瑞文埃里森(DanielRaven-Ellison)伦敦的可持续性主动权卡米拉?维恩(CamillaWeen)超越LEED标准:城市尺度的绿色评价汤姆斯?斯彻夫(ThomasSchroepfer)特殊景观比尔?兰金(BillRankin)哈佛大学景观设计研究50万棵树:为可持续城市塑造场地和系统克里斯汀?弗雷德里克森(KristinFderickson)盖里?修德布兰德(GaryHilderbrand)奴隶城阿特里尔?凡?利斯豪特(AtelierVanLieshout)生态盒子/自我管理的城市生态网络阿特里尔建筑工作室(Atelierd’ArchitectuAutogee),简称AAA临时城市场景:月球上的沙滩城市生态系统建筑设计事务所(EcosistemaUrbano)合作舒适与碳足迹亚历克斯?克里格(AlexKrieger)生态都市主义和医疗公平:生态社会的展望南希?克里格(NancyKrieger)自然、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安托万?皮肯(AntoinePicon)可持续性与生活方式斯皮罗?博拉里斯(SpiroPollalis)生态都市主义与景观玛莎?舒瓦兹(MarthaSchwartz)远古的黑暗约翰?斯蒂尔格(JohnStilgoe)宗教学习以及生态都市主义唐纳德?K.史威若(DonaldK.Swear)生态都市主义与东亚文献凯伦?桑伯(KanThomber)适应反叛生态学:重新强调在景观和城市间的土地尼娜?玛利亚?李斯特(Nina-MarieLister)木材的表现力:气候适应性木质表面结构的完整计算设计阿吉姆?曼吉斯(AchimMenges)萎缩的哥谭市(Gotham)的足迹劳瑞?克尔(LaurieKerr)建筑的适应性霍伯曼联合事务所(HobermanAssociates),兹格?卓多斯基(ZiggyDrozdowski)肖?古塔(ShawnGupta)GSD研究环境变化、水、土地升值和适应性:未知的规划(荷兰,阿尔默勒)导师:阿曼德?卡伯耐尔(ArmandoCarbonell)马丁?泽格兰(MartinZogran)德克?西蒙兹(DirkSijmons)孵化整体实践的平衡与挑战森俊子(ToshikoMori)缩减中的奢侈:生态都市主义中建筑的角色马蒂耶斯?绍尔博齐(MatthiasSauerbruch)美国银行库克+福克斯建筑事务所(Cook+FoxArchitects)GSD研究天堂之地/地狱之地:圣保罗(S?oPaulo)的战术行动导师:克里斯蒂安?威尔斯曼(ChristianWerthmann)费尔南多?德?麦罗?弗朗哥(FernandodeMelloFranco)拜伦?斯蒂格(ByronStigge)在现场:可持续建筑中的场地特征安雅?蒂尔费尔德(AnjaThierfelder)马蒂亚斯?舒勒(MatthiasSchule)生物气候学项目马里奥?苏斯奈拉(MarioCucinella)万庄农业生态城奥雅纳工程顾问(Arup)生态系统总体规划,DISEZ区域,塞内加尔生态逻辑工作室(ecoLogicStudio)植物城市:梦想绿色的乌托邦路克?史奇顿(LucSchuiten)垂直主义(摩天楼的未来)伊纳基?阿瓦洛斯(I?akiábalos)城市模板白瑞华(RaoulBunschoten)台湾海峡气候变化孵化器Chora建筑与城市规划事务所(ChoraArchitectuandUrbanism)城市伊恩?麦克哈格(IanMcHarg)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生态都市主义供稿人英文原版致谢中文版致谢索引图片来源本书翻译组成员

三十九、(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

作者:(美)科林·M·特恩布尔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译者:冉凡/C.FdBlake出版年:页数:定价:26.00元装帧:平装丛书:国外人类学名著译丛ISBN:978710509

内容简介······

《森林人》是关于生活在刚果伊图利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的生活的著作。它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优秀著作。上面这三个判断语,它们并不构成三段论的演绎推理,但是彼此之间确实具有某种联系。它们在一起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阅读《森林人》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赏心悦目的体验。阅读此书,读者能够获得一些对于森林人的生活的意义的理解,沉浸在分享不同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的愉悦之中。

本书是一部广为人知的人类学名著。

本书试图传达一个生活在森林世界中的民族的某种生活和感受,他们对于那个世界的挚爱、对于那个世界的信任。那是一个不久就会永远消失的世界,这个世界连同他的子民。

作者简介······

科林·麦克米兰·特恩布尔(ColinMacmillanTurnbull):(年11月23日-年7月28日),出生于英国的著名美籍人类学家。他生于伦敦,早年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学校(WestminsterSchool),后来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CollegeatOxfordUniversity),在那里他学习哲学、政治学和音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RoyalNavalVolunteerReserve)服役。此后的两年,他获得了科研补助金到印度巴纳拉斯印度教大学(BanarasHinduUniversity)的宗教和哲学系学习。这之后他返回了牛津大学,在那里学习人类学,专门从事非洲研究。特恩布尔在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期间曾师从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

目录······

第一章 森林的世界第二章 芭莉凯米托的善终第三章 安扎莱露营地第四章 森林之歌第五章 坏猎手——塞夫的劣迹第六章 规范的给予者第七章 巴姆布提的游戏天地第八章 莫利莫:死亡之舞第九章 村庄的世界第十章 伊里玛:生命之舞第十一章 肯戈的婚事第十二章 村庄的成人仪式和魔法第十三章 森林的视第十四章 远方的世界第十五章 梦的世界发音注解词汇表索引

资料来源:豆瓣网;中国图书网;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百度百科等

小夏编辑:王平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推荐文章或著作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原发单位、原发表期刊、出版社及原发







































白癜风必须治疗吗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xx/5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