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党支部书记、内科主任
余姚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知识宣讲队成员
周华
对于救护,无疑是越早越好。医院的抢救室,现场的应急救护把抢救的及时性又提前了。医院的救护争取了时间与良好的条件,为生命安全多了一份保障。让更多的人学会应急救护知识,是我们团队一直努力的目标与动力。
现场应急救护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特别适合各种户外活动,例如徒步,秋游等。还有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大家又要忙着各种收割等农活。在各种户外等活动中,大家要注意一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就是各种动物的咬伤。
社会在进步,大家的爱心在汇聚,人与动物更能融洽的相处。很多市民喜欢养各种宠物,例如狗,猫等等。一旦被这些动物咬伤必须及时正确的处理,不然会有很大的患病风险。
狂犬病的预防及应急救护处置
文中涉及的数据源于《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版)》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狂犬病在全球广泛分布,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均有人间狂犬病报告。
?目前,99%的人间狂犬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亚洲的狂犬病病例数居全球首位,估计年死亡人数达人。
?历史上我国所有省份均报告过人间狂犬病病例。
年全国狂犬病疫情见下图
?-年监测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特征存在差异,纬度越高季节性越明显,病例发病的时间相对集中。
?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65%以上;男性病例数约为女性的2倍;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约占90%左右;其次为猫,占5%左右,其他致伤动物包括马、松鼠、猪、蝙蝠、猴和獾等,但较为少见,仅占不到5%。约50%伤人动物为家养。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蜥蛎、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人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动物咬伤后,潜伏期的长短与咬伤的部位、创伤程度、局部处理情况、衣着厚薄、个人体质的不同从几天到数年不等,平均约4-6周。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2/3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
狂犬病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5日。死因通常为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
恐水、怕风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此外,罕见情况下,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狂犬病病毒。
Ⅰ级和Ⅱ级怎么区分?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判断: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
Ⅱ级和Ⅲ级怎么区分?被动物咬伤后有出血,无论出血量有多少均是Ⅲ级。
WHO推荐:由于头、面、颈、手和外生殖器部位神经丰富,建议这些部位的暴露属于III级暴露。暴露于蝙蝠属于III级暴露。
WHO及美国CDC均推荐10日观察法:如果伤人动物在10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则可以终止免疫接种。10日观察法有局限性,在国内用得并不多。
人得狂犬病前提是:有狂犬病病毒污染(一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过程)、机体对狂犬病没有足够抵抗力。
对于II级和III级暴露,彻底的伤口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伤口处理包括对伤口内部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以及后续的外科处置,这对于预防狂犬病发生,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咬伤和抓伤的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如条件允许,建议使用狂犬病专业清洗设备和专用清洗剂对伤口内部进行冲洗。
2、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0.%~0.05%)、苯扎氯铵(0.%~0.01%)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
3、到医院接种狂犬疫苗和(或)狂犬免疫球蛋白。
4、出血量小,不包扎;出血量大,用干净的纱布、毛巾压迫止血。
狂犬病是目前任何已知的传染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病死率几乎%,现场反复的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非常重要!
狂犬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疾病,虽然得了狂犬病死亡率接近%,但是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
蛇咬伤的应急处置
世界上已知的蛇类有多种,其中毒蛇多种。在有毒动物导致的人类中毒病例中,毒蛇咬伤占首要位置,全世界每年蛇咬伤的人数达50万,其中死亡3万~4万。
我国已发现毒蛇50余种,存在剧毒、危害大的蛇类主要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科),蝰蛇(蝰亚蛇科)、五步蛇即尖吻蝮蛇、竹叶青、蝮蛇、烙铁头(蝮亚蛇科),海蛇科(海蛇)等10余种。
毒蛇咬伤中毒是我国南方农村和沿海地区的常见病,以夏、秋两季多见,咬伤部位以四肢常见。
蛇毒的毒性成分复杂,不同蛇类毒性成分不同,一种蛇可含有多种有毒成分,但常以一种成分为主。主要有毒成分为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和出血毒素,其次为凝血毒素,抗凝血毒素,溶血毒素,蛋白质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等。
神经毒,祖国医学称为“风毒”,主要由金环蛇、银环蛇和海蛇咬伤引起。
局部症状:表现轻微。伤口可红肿,有麻木感,疼痛较轻,流血不多,齿痕小且无渗液。
全身症状:一般咬伤后1—3小时出现,初为头昏、嗜睡、乏力、流涎;继之行动困难,视力糢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语言和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牙关紧闭;严重者肢体瘫痪,惊厥,昏迷,休克,呼吸麻痹以致呼吸停止。部分患者可心力衰竭。海蛇咬伤后,引起横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
此类中毒,可因局部症状轻,咬伤后不易引起重视,而发病后神经毒素吸收快,作用较短,故病情进展迅速,危险性大,如能渡过1—2天危险期后,可望痊愈。
血液毒,祖国医学称为“火毒”,主要由蝰蛇,五步蛇,竹叶青蛇等咬伤引起。
局部症状:咬伤局部剧痛,红肿,出血,水疱,皮下瘀斑和组织坏死,常伴有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伤口不易愈合,并迅速向肢体近端漫延。
全身症状:多在咬伤后2—3小时出现症状,轻者头晕、心慌,胸闷,发热,恶心,呕吐等,重者皮肤粘膜和内脏广泛出血,溶血,贫血,休克,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还可出现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此类中毒,潜伏期短,局部症状重,故易被早期发现,如能早期治疗则死亡率低。
混合毒,祖国医学称“风火毒”,主要由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咬伤引起。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毒素症状,但常某以一种毒性损害表现为主,如眼镜蛇咬伤以神经毒为主,蝮蛇咬伤以血液循环毒为主。
蛇咬伤后现场救护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学会鉴别有毒蛇与无毒蛇
无毒蛇和毒蛇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毒蛇没有毒牙,故二者咬伤的牙痕及症状表现均不一样。
一般无毒蛇咬伤,局部留下2—4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伤口周围无明显红、肿、痛、麻木、亦无水泡、血泡、瘀斑或组织坏死;局部淋巴结无肿痛;无全身症状。
毒蛇咬伤,局部有1对或3—4个深而精的毒牙痕;伤口周围疼痛或麻木;或出血,肿胀,且扩展迅速,有水泡,血泡,瘀斑或组织坏死;可伴淋巴结肿痛;全身症状明显,常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广泛出血,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休克,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和尿检查常有异常变化。
②不该做什么!
不要奔跑!奔跑会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毒素吸收。
不要切开!因为您不是专业的外科医生,无法做到既排出毒素又不损伤肌腱和筋膜!《毒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版)》也指出:尖吻蝮蛇、蝰蛇咬伤后不宜扩创。
不要吸吮!现代人牙周疾病(龋齿、牙周炎、牙周病)很严重,毒素可以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体内,造成施救者中毒。
不要挤压伤口!挤压时也许有少量蛇毒被排除体外,但是更多的蛇毒可能会周围组织及血管内,尤其是溶血毒的毒蛇,用手挤压,不仅不能挤出毒素,反而促进毒液吸收,引起周围组织损伤,给患者后期康复带来损伤。
③应该做什么!
?休息不动,不乱跑;
?生理盐水或0.02%呋喃西林溶液、双氧水反复多次冲洗伤口;
?绑扎伤口,方法:可用绷带,在伤口近心端上方超过一个关节处或5~10cm处绑扎,绑扎松紧度以能阻断淋巴液、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能塞进纸片或放入一个手指);
?局部可运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草药鲜药或散剂、酊剂等外敷,如半边莲、金银花、马齿苋、重楼、八角莲、蒲公英、芙蓉叶、鬼针草、墨旱莲等新鲜中草药;
?季德胜蛇药20片内服,20片研末水调外敷;
?最好将毒蛇照片带回,医院;
?立即注射抗蛇毒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如论是无毒蛇咬伤还是医院,让医生检查一下。
不要在蛇的捕猎场附近行动或扎营,如草丛、枯木、树丛、树根、石缝….等等。因为这些地方有最多小动物、如鼠、蜥蜴、雀鸟。
不要在蛇避暑或避寒的地方停留,如中午尽量避免去树底、大石底、草丛等地方,而晚上蛇会躲在石头缝隙中,因此如果夜行时要选择在石上坐下休息,需要绝对小心。
许多毒蛇都是伏击型捕食者,所以有非常好的保护色,如果要行走于草丛或枯叶的路线上,建议使用登山杖,先打草惊蛇,因为你看它不到,而它又伏着不动,到你能够接触时,往往就会被咬。
如真的狭路相逢,记紧不要骚扰它,只有小数毒蛇有强烈的入侵性。因此只要冷静往后退,大多都可以化险为夷。
走山路,尤其是蛇出没的季节,要穿高帮登山鞋保护足部免被毒牙贯穿,及宽松长裤,宽松长裤虽不能抵挡毒牙,却能误导攻击位置,并且配备登山杖。
马蜂蜇伤的应急救护
秋季是马蜂回巢的季节,因此在8月、9月、10月马蜂窝增多就不足为奇。在这个时期里,马蜂生长、发育、繁殖、筑巢的速度较以往加快,在寻食的过程中,马蜂对人有心无心的惊扰异常敏感,对人的攻击性变强,加上这一时期,蜂无花可采,无蜜可酿,正是“寻衅滋事”期,所以易发袭人事件。
活动区域受到侵犯。居民无意识侵犯马蜂活动区域时,会引发马蜂攻击;马蜂对化妆品、食物调料中的香味剂等气味比较敏感,容易攻击使用化妆品的人。
马蜂毒含有蚁酸、盐酸、组胺及神经毒碱性物质,马蜂毒汁的毒性强,含5-羟色胺、胆碱酯酶等。蜂毒入血后,损伤细胞表面,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组织水肿、溶血和坏死。
马蜂毒性很大,而且马蜂伤人通常是群攻。
被马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
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甚至死亡。
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如果在野外发现一只马蜂围着你转圈,就要小心了。这是马蜂在侦察,证明你已经接近蜂巢。这时候千万不要攻击它,否则它会发出信息,让别的马蜂支援。马上静止下来,等它离开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遭遇马蜂袭击,最好就地趴下,用衣服盖住头,或者把衣服在天空抡几圈以后,扔向远方,吸引蜂群追赶,人则向反方向跑。就地趴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马蜂一般攻击离地面较高的地方。
?轻度蜇伤,马蜂的毒显碱性,所以要用酸性溶液冲洗,例如食醋。普通蜜蜂的毒显酸性,处理方法正相反,应该用肥皂水、10%氨水、3%碳酸氢钠溶液、盐水清洗伤口。
?中度蜇伤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中和蜂毒的碱性,减弱毒性,可起到止痛的作用。
?马齿苋汁或季德胜蛇药外敷。
?如果发现被蜇伤者呼吸困难、呼吸声音变粗、带有喘息声,医院急救。
①注意不要惊扰马蜂,出门戴帽子。
②庭院要经常修剪树木,翻松土壤,减少马蜂筑巢的机会,房前屋后避免栽种多汁植物,减少马蜂进入宅院的机会。
③不要在村庄附近养蜜蜂。
④不应在空旷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马蜂集结。
⑤化妆品内含的化学合成物质和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蜂,出行前不要饮酒、使用化妆品。
⑥马蜂是色盲,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紧张;蜂停落在头上、肩上时,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拍打。
⑦野外作业时应观察周边环境,避免惊扰蜂巢,在马蜂分布密集区作业要穿深色长衣裤防护。
⑧人类活动区附近发现马蜂巢穴,没有完善的防护装备切勿自行摘巢,报告消防部门处理。野外作业人员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蛇药、息斯敏等)。
本栏目感谢余姚市红十字会大力支持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特别福利
选择题:
人的四肢被毒蛇咬伤后绷带包扎的方法哪一个正确?
A伤口上方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包扎。
B伤口上方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包扎。
请在本条链接最下方留言处,回答这道选择题,也可以说说你选择这个选项的理由,将在留言处挑选五位送出由余姚市红十字会送出的价值元的急救包。
END
FM96.6
余姚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