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沁源人,其实我首先要说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自古以来那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英勇的战斗品质。在远古,这里曾是神农氏开荒拓土的圣地之一,沁源至今号称北药之首,这与先民们披荆斩棘、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遍尝百草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到了宋代,在这块土地上则发生了《大宋宣和轶事》所记载的沁源县绵上村猎户田虎领衔的农民起义,《水浒传》中所述田虎起义的故事,基本是按照这个记载加以演绎的。真实的田虎起义,确实震动一时,那当时,田虎的农民军势如破竹,范围所及竟达5州56县。这场起义虽然在朝廷官兵的重兵围剿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同时也深深地动摇了大宋日趋腐败的统治根基。同样是历史记载,在近代,清末民初之际,再次爆发了以沁源为中心、声势浩大的“干草会”农民起义,短短数月之间,波及周边8县,人数达四五万人之多,是那个时段山西境内声势最大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2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沁源境内的快速发展,在思想上、社会影响上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可以说,不屈不挠、不向恶势力低头,是烙印在沁源人骨髓里的灵魂之一,也是沁源人最为看重的道德标志。当外族入侵,在沁源人的家园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时候,自然也是沁源人那种与生俱来的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的精神最为张扬的时刻。当然,这与生俱来的品格,无疑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今天来说,则尤为珍贵,尤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从年10月到年4月,在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已经体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里面的沁源围困战。
△围困战旧时照片
沁源围困战,这是一个在今天看来令许多人简直不可思议的奇迹,然而,它确实就是奇迹,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被压迫民族反抗异族入侵、捍卫民族尊严最为典型、以弱胜强的战例:两年半的时间内,沁源以它平方公里的土地、8万人民,养育了至今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系列中王牌部队的原决死队38团、25团整整两个子弟兵团;掩护了周边8个县的抗日政权。在侵华日酋冈村宁次亲自主持制订的“山岳剿共实验区”作战行动中,日本侵略者集山西境内一切可以调集的军队,以武装到牙齿的2万兵力向只有8万人口的沁源县倾巢而来,大有必欲将沁源这块带刺的硬骨头,所谓“太岳共党八路之腹心地区”一口吞掉不可的气势。猖狂至极的日本鬼子在沁源的土地上无所不用其极,满以为可以在短时期内便完成其“实验”之目的,然而,令鬼子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是,两年半,沁源人尽管付出了1万人光荣牺牲、1万人伤残终身的沉重代价,但是,两年半,8万人口的沁源硬是没有一个人当汉奸;两年半,日本鬼子在沁源没有建立起哪怕一个“维持会”。曾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在沁源人民的围困打击下,交通补给线彻底被断,甚至连喝水都成了问题。住在城里的鬼子曾经发出这样的哀鸣:“日住红部院(司令部),夜宿鬼门关,望虎深山虎不在,大城大乡无人烟。”就连原本希冀对“皇军”的赫赫战果进行报道渲染的伪《新民报》记者董长庚也不得不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皇军’治理下的沁源,至今没有建立起一个维持会,望之全城各处,无一点活气。”在中国的土地上曾经耀武扬威的“皇军”竟然落到如此下场,真的不能不让董长庚这样的汉奸失望。
△围困沁源的军民联防分队
随着日本战后机密文件的逐渐解冻,年,我通过朋友弄回了一些很多年以来“锁在深宫人未识”的侵华日军前“机密档案”。这里,不妨为大家稍稍透露:这些档案记载了些什么呢?简而言之,这是于年到年期间驻扎沁源的日本陆军第一军23独立大队在驻扎沁源县城和交口两大据点期间,多人因“不堪袭扰”而患上了不可逆精神疾病,死活不愿待在此地,因此,侵略者不得不将这些官兵送到长治、太原,医院进行治疗,而医生们经过反复、认真的诊断,最后给出的结论是:“不预投药!”注意,所有诊断的结论都是带有叹号的。这也意味着,这些人事实上没有任何疾病,他们只是为沁源人民花样翻新的各种袭扰所困,看不到任何希望,因此才装病也要逃离此地的——当然,说装病也未必妥当,因为他们确实病了。因为正是在这段时间,沁源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发明了一系列即使在世界战争史上也足以成为经典的战术战法,对侵略者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这里,我们不妨试讲几例,这些战例都是一位名叫郭俊的老八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以革命回忆录的形式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故事很长、战例很多,我们只能择其一二,简单略述而已。
第一个战例叫作“蛤蟆阵”。说的是年夏天,为了帮助断粮日久的沁源鬼子抢收小麦,长治的鬼子为驻扎在沁源县城和交口据点的鬼子、伪军运来一整车镰刀和绳索,意图很明显,他们的上司是要鬼子们和八路军学着点,以战养战。可是,就在鬼子万事俱备、只待天亮便出发抢收小麦的前一天晚上,交口据点的鬼子们刚刚躺下,就被一阵紧似一阵的“咕呱、咕呱”声给吵醒了。由于夜晚是八路军的天下,鬼子只好望着声音最吵的地方“哒哒哒哒”一阵机枪乱扫,那声音立即停了下来,于是鬼子们宽衣解带,再次躺下,可是,还没等他们闭上眼睛,那噪音就越发以更高的频率、更大的声波直刺所有人的耳鼓。鬼子们简直都要疯掉了。于是,机枪再响,声音再次短暂停顿,而机枪声刚一停息,那声音就再次响起。如是者直到天明。当东方拂晓,鬼子们在炮楼上眼睁睁看着不远处八路军和老百姓热火朝天地抢收小麦,眼馋得口水都要淌成河了。可是,再看看一夜无眠的部下,交口据点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斋藤中队长还是不得不选择了让部下抓紧时间睡觉,以便第二天一早去和八路军比个高低。当然,想是这么想,可是一到晚上,当那“咕呱”声再起的时候,就连斋藤也不得不拆开棉被,用棉花塞着耳朵苦煎熬了。
那么,是什么声音,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竟然让鬼子全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呢?原来,二区作坪村的民兵在领受袭扰敌人的任务之后,队长郭威成想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绝招:将沁河边数不尽的青蛙和蟾蜍逮住,放到框子里,快到天黑的时候,把它们背到交口鬼子据点附近,给每一只青蛙(蟾蜍)嘴里塞上一颗胡椒,然后将青蛙(蟾蜍)们放到离鬼子炮楼不到几十米的地方去,于是,这整夜的青蛙(蟾蜍)多重部大合唱就开始了。
试想一下,经历这种高分贝声波轰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恰巧鬼子这个第23独立大队里面有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兵,他们是在日本政府的强行“动员”下,放弃学业,从大学甚至高中的课堂上直接来到中国、来到沁源这地方来的;曾经灌输在日本陆军官兵血液中的武士道精神,在他们这一批士兵中间已经不再灵光,以精神疾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理由来退出战争,在他们来说也就成为一种选择。
第二个战例叫作“冰坡伏击战”,故事的主人公是二区轮战队,但这一回的主角是以全国著名的一级战斗英雄李德昌和郑士威为首的官军村的民兵。年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为了斩断敌人的交通线,官军村民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悄悄来到鬼子刚刚修通的二沁大道(沁县——沁源)公路最陡的坡道——喘口坡上,先把几颗地雷埋了下去,然后将沁河里的冰砸开,把一桶桶水泼在公路上,水立即变成了冰;民兵们又在那冰面上盖上一层黄土,这才放心地离去。待到第二天上午的时候,鬼子的3辆汽车终于来了,只见第一辆车喘着粗气、屁股冒着黑烟,好不容易就要爬到坡顶了,突然,车轮打滑,“哧溜”一声便摇摇晃晃地向后退了下去,刚好和正在努力爬坡的第二辆车碰个正着;恰在此时,车轮底下“轰隆”一声,地雷响了,两辆汽车打着滚一先一后翻到了几十米深的沁河岸边,车上押车的鬼子非死即伤,无一漏网;第三辆汽车算机灵,一看情况不妙,掉过头来就想往回跑,可是,早已憋了半天大气的民兵们不答应,步枪、手榴弹加地雷,一顿招呼,10多个鬼子全部报销。这一仗,不仅彻底切断了鬼子的生命线,而且缴获颇丰,枪械弹药且不说,白面、大米、牛肉罐头,一应俱全,甚至光呢子军大衣就多件,当然,这样的战利品民兵们是不会留下一点点的,一切缴获要归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都要执行的。
△沁源县城关党政民全体干部围困敌人二年半胜利纪念合影沁源围困战的战果是辉煌的,沁源人民的牺牲是巨大的。两年半时间,沁源涌现出了难以数计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我们谈论沁源围困战辉煌成就的时候,同样不能忘记他们。
赵正中,中共沁源县二区区分委委员,作坪村武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二区轮战队屡建奇功,尤其对交口据点的鬼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鬼子也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并为此开出了大洋的赏金。年初夏,赵正中领导群众在鬼子眼皮子底下春耕抢种,同时组织民兵时刻准备武装护耕。连续多日的劳累,使他在6月7日这天天黑以后回到自己的窑洞倒头便睡。然而,赵正中的行踪已为一个曾经在作坪村做过生意的特务所发现,就在他刚刚入睡不久,接到密报的鬼子便赶来将赵正中抓走。赵正中落难以后,面对敌人软硬兼施的阴谋诡计,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任高官厚禄、任金钱美女,宁死不屈,誓不投降。鬼子恼羞成怒,将赵正中押赴刑场,以活埋来威胁他,企图做最后的“争取”,然而,赵正中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反而趁此机会对现场数百名被鬼子绑来的群众发表最后的演说,大声高呼:“老少爷们,鬼子的日子长不了,现在鬼子的注意力都在我身上,你们还不趁机逃跑啊?”鬼子恐惧了,要用毛巾塞赵正中的嘴,赵正中一边用尽全身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一边竟然以惊人的能量咬断了给他塞毛巾的一个鬼子的手指。鬼子恼羞成怒,再也等不得什么活埋了,一铁锹将赵正中的脑袋劈掉半个,然后草草埋掉了事。赵正中死后,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这位英勇不屈的抗日英雄,将他生前所在的村子作坪村改名为“正中村”。
李学孟,与赵正中不同,一区轮战队队长李学孟是著名的神枪手,也是一位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在一区民兵与主力部队38团、25团的多次配合作战中,这位神枪手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将鬼子指挥官一枪毙命,在部队与民兵中传为佳话。当然,这也引起了日本鬼子的“高度重视”,在这一点上,李学孟“享受”到了和赵正中同样的“待遇”,鬼子为买他的人头悬赏大洋。年春节的前夜,李学孟被鬼子、伪军多人包围,在将近整夜的战斗中,李学孟一人一枪,毙伤敌伪19人,最终在被敌人用毒气毒倒的情况下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与百般利诱,李学孟与赵正中同样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誓死不当汉奸。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竟然让狼狗将李学孟活活咬死,而这一天,距离李学孟与他的战友们日夜盼望的沁源围困战的最终胜利仅仅不到两个月。李学孟牺牲之后,人民政府同样将他的村子阳泉村改名为“学孟村”。
△沁源围困战示意图
事实上,在沁源人民伟大的围困斗争中,类似赵正中、李学孟这样的英雄还有许多,譬如身负重伤、被俘之后任凭鬼子用石碾上的千斤石磙在自己的脚上、腿上、甚至头部碾过,仍然誓死不渝,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老共产党员麻巷村党支部书记张成;譬如带领上百女同胞从被鬼子点燃熊熊大火的房屋中破门而出,不仅打死看守的鬼子,而且将上百姐妹安然救出的女英雄吴清华;譬如带领本村民兵作战上百次,毙敌人,被晋冀鲁豫军区和刘、邓首长多次表彰的官军村民兵英雄李德昌、郑士威、郭三奎、胡礼和……这样的名字排起来就是一列长长的队伍。
可以说,沁源围困战无疑体现了这方土地上的人民那么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意志。沁源围困战的胜利无疑就是毛泽东同志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胜利!正因如此,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在沁源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复县城、取得最后胜利之后,同是《解放日报》,再次发表社论《沁源人民的胜利》。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一县发表这样的社论,这是唯一。
△《沁源人民的胜利》事实上,沁源人与沁源围困战在当时的延安,在领袖们的头脑中那可不是一般的存在。沁源人孙炳文的特殊经历就深刻地说明了这点。
孙炳文,身经百战的老八路。年5月,孙炳文作为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独立第一旅政委习仲勋同志的警卫员跟随首长到延安枣园开会时,偶遇毛泽东同志,当毛主席得知孙炳文是山西沁源人时,脱口而说:“好啊!沁源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作为全党、全军的最高领袖,在面对一个普通战士时,主席能够说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这样至高无上的评价,当然不是心血来潮、当然不是即兴发挥,这只能说明,在当时的延安,沁源人和沁源围困战是多么深深地印记在领袖的头脑之中。
我们说,沁源人具有钢铁一样的精神世界和战斗意志,但我还要说,沁源人同样具有这个世界上最为细腻、最为温馨的人文情怀。这里讲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鸟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只苍鹭和一群并不富裕的人们。那是在年秋天的时候,在沁源官滩乡紫红村南一座长满青松的小山上,立秋刚过,一群群在这里生活了整个春天和夏天的苍鹭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旅行,然而,今年的情况有点不同,一只曾经矫健的苍鹭,在一次下河捕捞的过程中不慎受了伤,它飞不动了,于是,望着一群群南去的同伴,它不得不孤零零地留守在小山的松树上,呜咽,绝望,它只能孤独地等待命运的宣判。然而,鸟儿也有情,鸟儿也有爱,就在整个家族也许是整个群落都飞去的第二天,一向便对这些天使般充满灵性的鸟儿关怀有加的紫红村人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立秋后的山上居然还有一只苍鹭在不知疲倦地下河捉鱼,进而,他们又发现了那只鸟儿受伤的秘密。
在沁源,紫红村是全县唯一被精准定位为整体贫困的村子,这个村子有些经济发展滞后,村里的人们基本都守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们在金钱上看起来确实有些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世界里却相当富裕,他们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他们清楚,沁源的冬季那奔腾的沁河也会冰冻三尺,尽管那只健康的鸟儿非常强健,但是,到了一定时候,这只鸟儿便不会从他们赖以生存的沁河当中获得哪怕一只小小的虾米。为此,贫穷的紫红村人为这只鸟儿送去了可以使它躲过严寒的棉花和絮草,又在距离它不远的地方设立了专门为它投食的食槽,而准备的食物则包括了小米、玉米、切碎的胡萝卜、白菜、土豆等等,一切根据他们自己所能想到可以帮助这只鸟儿度过严寒的食物和用品。终于,冬去春来,当成群的苍鹭从遥远的南方返回紫红村前的那座小山包的时候,它们惊喜地发现了那只鸟儿仍然健在,而且似乎活得很好。相信鸟儿也有鸟儿的语言,人们虽然听不懂,但是,人们明显地看到,那几天,那座山上的苍鹭特别地活跃,曾经对人类抱以警惕与戒备的鸟儿们似乎也从此对人们友好起来。这年秋天,当又一个迁徙季节到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一次留下来的是4只苍鹭,当然是4只健康的苍鹭,这应该是苍鹭的一家,按照它们的习惯,每两只苍鹭一般来说一次只会最多孵化3只小苍鹭,而真正能够成活下来的又只有2只。于是,在连续几年的时间内,冬季观苍鹭,成为紫红村特有的风景,也给这个贫穷的村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人与自然在亲密无间的亲和之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赢,只是,根据最新得到的消息,年的秋季,人们将不会再次在紫红村的小山上看到苍鹭。也许,它们根据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习俗应该回归原本的生活,也许那苍鹭的一家不愿再为紫红村人在冬季为自己的生存而增添一番忙碌。总之,它们走了,当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还会回来。
白云蓝天,青山绿水,这是沁源最为突出的标志。当你行走在沁源的崇山峻岭与潺潺流水之间的时候,当你享受这巨大清新氧吧的时候,也许你会迷恋沁源的山、沁源的水,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其实,你最应该了解的是沁源的人,不仅是过去的沁源人,更有今天的沁源人。
是的,今天的沁源人,不负先辈的历史传承、不负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更不负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今天的沁源人,乘东风、鼓巨帆,劈波斩浪,正在创造着美好的明天。正像他们的先辈曾经英雄辈出一样,今天的沁源人,同样风流无限。
姚建刚和他的琴泉村就是如此。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琴泉,这个仅有户口人的村子,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将10里深沟打造成可以媲美任何城市公园却又比那些人工雕琢的“艺术品”们多几分纯真、多几分自然的乡村公园。而这工程,竟然仅仅花费2万元人民币!我曾经请教过几位专家,当他们实地看过之后,保守的估算是,这些工程,最少要花费一个亿人民币以上。我无言,我还能够说什么呢?在另外一个场合,我问姚建刚,这么大的工程,你们花了多少钱、贷了多少款?姚建刚说:“看见了吗?这工程机械、拖拉机、推土机、挖掘机,全是咱村人自己的,自己人能干的,咱就不找外人干;自己能弄来的,咱就不找外边买。咱一个农村,哪来的不心疼钱?在咱手里,一分钱那是恨不得当成一块钱花啊。至于贷款,嘿嘿,贷款那是要还的,能不贷,尽量不贷吧。”
关于琴泉,我想写的其实还有很多,想为它做的也还有很多,在这里,我看到了沁源的明天,也看到了今日沁源人的精神风貌,我相信,琴泉与沁源,同样会吸引更多的朋友来驻足,来欣赏,欣赏这里山水的无限风光,欣赏这里人们的精神世界。
来源:山西日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