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海而居什麼買船好過買磚頭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探索更多小城故事

逐海而居:海上人生

?一艘漁船,說小不小,卻可以說是幾代漁民一生的舞台。他們在船上出生成長,以漁為業??,以船為家。中國人講求有瓦遮頭,而對漁民來說,所謂生船死屋,一艘船的意義??,甚至遠比房子??要大......

-以船為家-

漁船除了捕魚,更是漁民海上的家。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一個漁民的生、老、病、死,都在漁船上經歷。所以,一艘漁船,說小不小,卻是幾代漁民一生的舞台。漁民在船上生活。對漁民來說,一艘船的意義遠比房子要大。

漁船回航進入內港,澳門檔案館提供

據現役漁民陳明金憶述,自己的爺爺曾於六十年代訂造一艘備有一台發動機的木漁船,造價三萬大元,在當時足以在岸上置業收租,令祖母的娘家頗有微言。而漁船的造價因為材料、器材以及通漲等原因,一直有增無減。

到八十年代,陳明金的爸爸訂造了一艘有三台發動機的漁船,木材、人工加上機器等,盛惠八十萬澳門元,同樣足夠當時在岸上買兩個單位。

“但我們漁民認為‘生船死屋’。岸上的房子帶不走,船卻可以到處游動。在澳門沒魚的話,我們可以去台山,環境轉差大可以去香港。岸上的房子買下來只是困着你不能搬走。”陳明金解釋道。

有了船,在海上生活能自給自足,一家人於是繼續逐海而居。一艘船亦成為維生工具,撒網、收網,再把魚拿到市場去賣,日復一日。

而據退休漁民陳廣玉憶述,那年頭,爺爺、公公都在船上出生,在船上去世,媽媽亦是在船上誕下自己及各個兄弟姊妹。

“記得有個晚上我和大人們都還在船上工作,只見媽媽自己走到船艙裏,第二天我們便知道妹妹出生了,爸爸就讓我撐船到岸上買薑。剛生了小孩要吃薑呢。”

小孩出生後也會留在船上生活。不少那年代出生的漁民都表示,自有記憶以來,便已經在海上“浮下浮下”。由於難以在一個地點長時間逗留,所以漁家孩子們甚少有機會讀書識字。

儘管如此,大家自幼即能在船上學會各種路上所有沒有的海上技能知識:撈魚和駕駛漁船是必須的,還包括簡單的漁船維修,在海上定向、觀星,乃至繩結、補網、電工、木工等等。在風帆漁船的年代,調皮的小朋友閒時亦會像“加勒比海盜”般從船桅懸下一條麻繩,玩盪鞦韆的遊戲。

-取於自然-

船上若有人病了,船上人都懂得用古法治好,陳廣玉續解釋:“一般感冒,我們會刮沙。五十年代前我們都會在山上找草藥,像竹蔗、茅根之類的。有一種草藥我們叫‘狗不應’,有點像樹皮的,就用小刀刮一些沖水喝。”

療法天然,作業的工具同樣天然,一切依賴大自然給予的資源與先輩累積的智慧。“初時,船上的帆都是用鹹水草織成。漁民會先織好多塊草蓆,每塊大約五尺乘兩尺吧,再用麻線把草蓆縫在一起,使之成為‘帆’。”連漁網亦由山上的物料編造。

漁民在空地上編整帆,準備揚帆出海作業,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攝

“以前都用一種青麻來織網。它的樣子有點像稻草。漁女會先把草的一邊削尖,用水浸至軟身後撕成幼幼一條,再把草搓成線用來織網。”這種青麻材質堅韌,浸過生鴨蛋白的則能更加耐用。這種網需要經常晾曬,否則容易霉爛。但即使爛了也不要緊,再用青麻修補便是。這些青麻草材料從何而來?

左圖:漁民補網,李德勝攝,澳門攝影學會提供;

右圖:漁民利用餘暇修補魚網,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攝。

根據老人家的記憶:“往時十月初五街及下環一帶滿是山貨店,藤蓆之類的貨品亦應有盡有;再不然,在山上亦能採到。”

在電燈還未在漁船上普及的年代,漁民作業依賴陽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船出海靠風,晚上照明靠月光,辨別方向則依賴北斗七星。

大海茫茫,漁民要知道哪裏有魚群出沒,需要留意風向、觀察海面景象,甚至跟着聲音去追魚,船上甚至有一個專門負責“聽魚”的職位。

船隻遇事,需要鄰船幫忙時,漁民會在類似搭棚用的長竹竿上綁上一個較大的麻包之類的,不斷揮舞竹竿,或是把竹竿立在船邊,其他船經過就會知道這艘船需要幫忙。一切都取材於自然,依靠自然。當時候,人與自然的關係,密不可分。

“我們就像海鷗,從出生到長大,魚在哪,我們就去那。”陳廣玉笑道。

-以漁為業-

漁民每日的運氣不一,有幸捕獲值錢的海產時,漁民會酬謝神恩高高興興地到市場卸貨;但有時整起網發現全是“下價魚”,連油費也賺不回來時,只能欲哭無淚。

早上的水上街市,魚販忙於水產批發,年,陳顯耀攝

“現在一般會賣去萬山島,我都在那附近海域作業,每天早上船都會泊在那交貨。”陳明金解釋,不回澳門賣是基於成本與風險考量。因為萬山島距離澳門二十公里,魚有可能在中途死掉,影響利潤。“而且回到澳門卸貨再出海就需要雙重的時間和油費,在萬山島賣,我們很快就可以交貨再繼續作業。”

由於地理位置關係,不少漁船都會交貨到萬山島,島上的漁民用船去收購漁獲,使島上的漁市場成為了海鮮的中轉站。除了在島上內銷,漁獲亦送運至香港等地區,再分銷至澳門等地。

一些“摩打舢舨仔”(機動小船)亦會在珠海收購漁獲,拿到澳門銷售。另外亦有一些停泊在內港的“街市艇”每天往返澳門,把自己的貨拿到澳門的街市擺賣,但這種漁船已所剩無幾。“所以澳門的魚有由香港來的,也有由珠海來的。而現時澳門賭場眾多,他們也會大量由外國入口,就是急凍那種。”

-漁業與魚-

除了街市常見的九肚魚、獅頭魚、刀甲魚、中蝦等海產外,澳門近岸還有多種時令海鮮。

漁婦在岸邊處理魚鮮,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攝

“黃蝦主要集中在冬天,花蟹下半年會較多。”陳明金說道。

或許是因為每日嚐鮮,陳明金的舌頭很容易分別出口中的魚是海鮮、河鮮、新鮮還是冰鮮。他表示,一些小魚的味道很鮮,但因為外形不好,價錢於是賣得很低。如捕獲這種美味但不受市場歡迎的小魚,漁民多會自己享用,或用來曬魚乾,或當成“下欄”賣給養殖戶餵魚。

而以往,漁民可以把沒價值的小魚、軟殼類海產和蝦殼等“天然垃圾”賣到香港的農場,當成肥料或豬飼料,但隨着農業式微,漁民就只能把“垃圾”都丟到海裏。

魚類在減少,一些鮮味也只能成為回憶。“現在很難找了。”說着說着,陳廣玉開始面帶失落。那是一種至今仍念念不忘的味道,“那些大馬友魚呀,不是一般的馬友,而是十幾斤重的。只是簡單地用油清蒸,連魚骨也有鮮味。”

陳明金也想起了一種海蛇。“漁民都叫那些作‘軚蛇’。因為當浪打到船上時,牠們會纏着船軚,有時甚至會爬到船上,可以水陸兩棲。有時撈起一網魚,裏面就有不少軚蛇。”這種海蛇屬於毒蛇。據陳憶述,有次某船上就放着一桶軚蛇,大人在開會,有些小朋友伸手進桶內給蛇咬到,“幸好有大人立即發現,立即送到醫院去。”

那遇上海蛇該怎樣處理?丟回海裏?“丟甚麼!賣錢的!聞說很補身,以前可賣到一二百元一條。”他表示,捉蛇的方法一代傳一代的,每船都有其獨特之處。有些是先要捉住蛇尾,再把蛇不斷搖晃,令蛇沒法咬人,有些則是把蛇尾打圈,令牠的骨麻木了而無法反抗。

不過,陳明金亦表示,近年已很少在澳門附近的海域看見這種海蛇。事實上,除大馬友魚和軚蛇,不少魚種都開始逐漸消失,數量亦正在減少。近年就有外國研究指出,最受港澳人歡迎的蘇眉和東星斑,數量於過去八年間便大跌八成。

-船上貓護衛-

現任貓守衛,澳門海港歷史文化協會提供

或許不是很多人知道:漁船出航,除了漁民外,上船的,有貓也有狗。

所謂“沒有貓兒不偷腥”,凡貓皆愛魚。在漁船上養貓又是一個怎樣的想法?

?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閱讀完整文章

(本文選自《逐海而居──一個“漁”“船”“港”的故事》,部分圖片為澳門記憶編輯部新增,標題與段落並經調整。)

“澳門記憶”開展的

穿梭暢達.沿途有你

——澳門公共交通圖片徵集

??正火熱進行中????

掃碼進入活動頁面

記憶小編邀請你分享有關澳門公共交通的圖片,尤其是珍貴的歷史圖片,攜手傳承澳門的交通記憶。

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tz/5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