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伤
好多领队或户外爱好都都知道毒蛇,让毒蛇咬伤后会是什么样,只有两个牙痕,真实的蛇咬伤后会是什么样的?图片太多真实,心理受不了的误下拉,会很详细的毒蛇,简介,毒蛇分类,中国十大毒蛇,详细介绍
胆
小
误
下
拉
蛇毒简介
毒蛇产生的用于致猎物于死地的剧毒物质,它并非生存逼迫它们产生的,而是大自然神秘莫测地在它们身上调制而成的物质,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型毒液,其中神经性毒液主要由一种非洲树眼镜蛇分泌,溶血型毒素主要由蝰蛇(蝮蛇)和响尾蛇产生,溶血型毒液比神经性毒液更加有效,对诸如鼠类地猎物,它几乎立即会起作用。
蛇毒性质
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含有多种酶类的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新鲜的蛇毒为略带腥味的蛋清样粘稠液体,呈黄色、淡黄色、绿色,甚至无色。新鲜时呈中性或弱酸性反应,放置稍久可变成碱性,含水量50%~75%,比重在1.~1.之间。新鲜毒液接触空气易产生泡沫,室温下放置24小时易腐败变质,丧失其毒性。冰箱中可以保持15~30天,在-40℃保存时间较久,经过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处理后的蛇毒可于室温下保存20~30年,但毒性强度和一些酶的活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遇水仍能溶解。蛇毒经紫外线及加热后毒性消失。凡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及重金属盐类,均能破坏蛇毒。蛇毒还易受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类等的分解、破坏,从而失去其毒力。经甲醛处理后也会丧失其毒性,但抗原仍能保留。
蛇毒成分
蛇毒的特点是成分复杂,不同的蛇种、甚至同一种蛇不同季节所分泌的毒液,其毒性成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将蛇毒分离提纯,目前已知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凝血毒素、出血毒素及酶类等主要成分。此外,还含有一些小分子肽、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核苷、生物胺类及金属离子;其中一些具有生物活性,或与生物活性有一定关系。蛇毒经纯化后,其毒性成分可比粗毒大5~20倍,毒性成分亦是各有不同。
蛇毒种类
血液循环毒素
如蝰蛇、腹蛇、竹叶青、五步蛇等。它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常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结肿大,可使伤处肿痛,并向近心侧蔓延,邻近淋巴结也有肿痛;并引起恶寒发热、心率和心律失常、烦躁不安或谵妄,还有皮肤紫斑、血尿和尿少、黄染等:最后可导致心、肾、脑等的衰竭。经6-8小时可扩散到头部、颈部、四肢和腰背部。病犬战栗,体温升高,心动加快,呼吸困难,不能站立,鼻出血,尿血,抽搐。如果咬伤后4小时内未得到有效治疗则最后因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死亡。血循毒,
神经毒素
包括金环蛇、银环蛇等蛇咬伤后,难局部症状不明显神经毒,先使伤处发麻,并向近心侧蔓延湛而引起头晕、,流血少,红肿热病轻微。但是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急剧的全身症状,病人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吐白沫,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眼险下垂、语言不清、肢体软瘫、吞咽和呼吸困难等,最后卧地不起,全身抽搐,最后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混合毒素
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的蛇毒属于混合毒素。局部伤口红肿,发热,有痛感,可能出现坏死。毒素被吸收后,全身症状严重而复杂,既有神经症状,又有血循毒素造成的损害,最后,全死于窒息或心动力衰竭。
细胞毒素
属眼镜蛇近亲的海蛇属于细胞毒素。海蛇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实际上海蛇毒被人体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无力、酸痛,眼睑下垂,颌部强直,有点像破伤风的症状,同时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多数海蛇是在受到骚扰时才伤人。
蛇咬伤疾病概述
蛇咬伤(snakebite)指被蛇牙咬入了肉,特别是指被通过蛇牙或在蛇牙附近分泌毒液的蛇咬入后所造成的一个伤口。被无毒的蛇咬了以后,就像治疗一个针眼大小的伤口一样。而被毒蛇咬伤,可能很严重,
这要由受伤者形体的大小、咬伤的部位、蛇毒注入的量、蛇毒吸收到病人血循环的速度以及被咬和应用特异的抗蛇毒血清间隔时间的长短而定。
全世界共有蛇类种,其中毒蛇约余种,威胁着十亿人口的广大地区。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我国蛇类有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伤。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毒蛇咬伤部常留两排深而粗的牙痕。无法判定是否毒蛇蛟伤时,按毒蛇咬伤急救。
间较久,经过真空干燥或冷冻干燥处理后的蛇毒可于室温下保存20~30年,但毒性强度和一些酶的活性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遇水仍能溶解。蛇毒经紫外线及加热后毒性消失。凡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及重金属盐类,均能破坏蛇毒。蛇毒还易受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类等的分解、破坏,从而失去其毒力。经甲醛处理后也会丧失其毒性,但抗原仍能保留。
预防措施
1、普及识别毒蛇和毒咬伤后的急救自救知识
2、灭鼠灭蝗以断蛇粮,用药物捕杀毒蛇。
3、不要轻易尝试抓蛇或逗蛇,因为蛇被激惹可能会伤人。
4、在毒蛇出没的地方活动,宜穿厚长裤、皮靴、长袜,裤管最好与靴统相连,头戴帽子,手拿照明用具;不要光脚或仅穿拖鞋。看见毒蛇要绕开走。
5、在未经详细查看之前,不要空手伸入中空的原木或浓密的杂草堆中或随意翻动石块;跨过石头或木头等物时,应注意防备另一侧可能有毒蛇栖息。
6、常接触毒蛇的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安全操作,并随身携带抗蛇毒血清。
7、露营时应选择空旷而干燥的地方宿营,避免在杂物堆旁扎营,晚上应在营帐外升起营火或火炬,尤其是夏天的夜晚。
8、尽量不要在毒蛇常出没的地区涉水或游泳,因为大部分毒蛇都是游泳高手,水中可能潜有毒蛇
9、一旦被蛇咬伤,首先坐下,尽量减少运动,避免血液循环加速。
10、尽量辨认蛇的类型。如果确信是毒蛇咬伤,且咬伤时间在5分钟以内,并且医务人员要30分钟以上才能赶到,应切开伤口并吸出毒液。
11、轻轻地用肥皂和水洗伤口。不要擦伤口,应用布轻拍,以使其干燥。如果需移动病人,应抬着他,而不要让他自己走动。
中国十大毒蛇种类
1,眼镜王蛇:混合性毒素
眼镜王蛇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风波、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是眼镜蛇科,眼睛王蛇属。眼镜王蛇同样具有眼镜蛇的大多数特点,只是体形更大更长,颈部扩张时较窄而长,膨起的脖子背上没有眼镜蛇的特有斑纹。 眼镜王蛇性情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也是大陆最大最长的毒蛇;它主要以其它蛇类为食,就连同类的眼镜王蛇也不放过,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 眼镜王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等地,中国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也有大量分布。 虽然眼镜王蛇的外型很像眼镜蛇,但其实它并不是眼镜蛇的一种,它是属于独立的一个属——眼镜王蛇属,而不是眼镜蛇属(Naja),在中国的某些农村对这种蛇分类得很清楚,称眼镜王蛇为“山万蛇”,而称眼镜蛇为“吹风蛇”,二者主要分别在于体型及颈部斑纹:眼镜王蛇的体积比一般的眼镜蛇要大,其颈部的斑纹是/\字型状而不是一般眼镜蛇的单眼或双眼圈纹。 眼镜王蛇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禁止野外捕杀。
2舟山眼镜蛇:混合性毒素
舟山眼镜蛇舟山眼镜蛇(Najaatra),是中国特有的眼镜蛇,所以也叫中华眼镜蛇,中国俗称吹风蛇,很多地方也俗称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蛇、扁子头、薄壳蛇、吹风鳖、饭铲头、饭匙倩、饭匙枪、黑炭扑等,在蛇类体型里属于中等偏大形,但比起眼镜王蛇来则显得较小。舟山眼镜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 舟山眼镜蛇在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部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舟山眼镜蛇有剧毒,但也常被人类捕杀,目前已被中国列入野生动动保护名录。
3银环蛇:神经性毒素
银环蛇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又名寸白蛇、银包铁、过基甲、簸箕甲、手巾蛇、银脚带、雨伞蛇、银甲带、白节黑、台湾克雷特等,属眼镜蛇科环蛇属。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银环蛇偶尔具有扑光性,不主动攻击人,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银环蛇被列为中国大陆及台湾毒性最强的蛇类,所以不管是饲养还是野外碰到,都要格外小心。
4金环蛇:神经性毒素
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或佛蛇等,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一般来说,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稍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 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在中国南方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也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金环蛇的食物包括蜥蜴,鱼类,蛙类,鼠类等,也会吃其他蛇类。金环蛇性情虽然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其猛烈的毒性让人畏惧三分,并且环蛇属的蛇类有扑光性,所以夜间野外行路和野外作业使用照明工具时要格外注意。
5圆斑蝰:神经毒素
圆斑蝰圆斑蝰(学名:Daboiarusselii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该蛇种体型粗壮,尾短,身体中间部位与脖子部位的比例悬殊,头呈三角形,鼻孔粗大,体表有圆形(略显椭圆)的斑点。 圆斑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两广地区,台湾地区,还有东南亚地区,尤以泰国居多,该蛇有剧毒,常发生咬人致死的事件,目前泰国已经研究出一种“卢氏蝰血清”来治疗该蛇的咬伤。
6原矛头蝮:血液循环毒素
原矛头蝮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又名龟壳花(学名: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中文俗名有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台湾)、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西南、福建建阳)、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等,是蝰蛇科竹叶青属的爬行动物,是中国的主要毒蛇之一,中国的台湾也把它列为台湾的六大毒蛇之一。 原矛头蝮蛇常与一种无毒的拟龟壳花蛇混淆,不过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而且无毒。原矛头蝮蛇有剧毒,而且传统中药对它的记载具有镇痛等功效,所以导致野外原矛头蝮蛇越来越少,已经被列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7尖吻蝮:血液循环毒素 尖吻蝮尖吻蝮(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这个属下就只有尖吻蝮一个种属。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中国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尖吻蝮蛇毒性较强,且善于伪装,在枯树叶中和一些草泥地上,它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所以时常有被尖吻蝮咬伤的事件传出,也由此更加给这种蛇抹上了一层令人惧怕的色彩。实际上尖吻蝮蛇虽然毒性较强,但并不是瞬间致命的剧毒形,不过稍微疏忽大意,就有可能出现危险,台湾地区和大陆沿海地区,有大量被该蛇咬伤甚至致死的报道和记录。 尖吻蝮属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禁止野外捕捉。
8白眉蝮:血液循环毒素白眉蝮 白眉蝮蛇(viperarusellisiamensis)是蝰蛇科蝮亚科下面的一个种类,具有蝮蛇的多数特点,毒性较强,有资料把它列入“中国十大毒蛇”之一,分布于中国的华南地区,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等有分布,印度也有这类蛇的分布。有不少被该蛇咬伤的记录和报道,所以野外出行要小心,它们主要分布在田野、丘陵一带有分布,林区里面较少见,善伪装。9白唇竹叶青:血液循环毒素 白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albolabris)为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小青蛇、小绿蛇或绿牙蛇、白唇蕲蛇、青竹蛇等。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中国大陆广泛分布的竹叶青属的蛇种,多见于平原、丘陵或低山区、常栖于溪沟、水塘、田埂边杂草中或低矮的灌木上、田野杂草或竹枝上以及常在住宅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至0米。 白唇竹叶青毒性较强,虽然不至于一咬致命,但其毒性不容小觑,加上它通体绿色,给人一种感官的上的恐惧,令人畏惧三分,有资料把它列入中国十大毒蛇之一。
10灰蓝扁尾海蛇:神经毒素 灰蓝扁尾海蛇灰蓝扁尾海蛇(Hydrophiscyanocinctus)体型细长,体长可达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生活在中国的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主要以鳗类鱼为食。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5条。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毒性猛烈,是眼镜蛇毒性的10倍以上,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灰蓝扁尾海蛇虽然毒性猛烈,但性情温和,不会主动袭击人类,但也不建议直接用手接触它们,以免发生危险。
急救措施
1、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
被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失措,奔跑走动,这样会促使毒液快速向全身扩散。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自行或呼唤别人来帮助,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需过紧,它的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下部肢体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次,每次1—2分钟,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坏死。
2、迅速排除毒液
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高猛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洗掉伤口外表毒液。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冲洗挤压排毒须持续20一30分钟。此后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先在茶杯内点燃一小团纸,然后迅速将杯口扣在伤口上,使杯口紧贴伤口周围皮肤,利用杯内产生的负压吸出毒液。如无茶杯,严禁用嘴吮吸伤口排毒,作不好会让你吮吸者也中毒
排毒完成后,伤口要湿敷以利毒液进行流出。必须注意,蛇毒是剧毒物,只需极小量即可致人死命,所以绝不能因惧怕疼痛而拒绝对伤口切开排毒的处理。若身边备有蛇药可立即口服以解内毒。病人加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给酒精类饮料以妨毒素扩散加快。经过切开排毒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医院作,到达医疗单位后,先用0.05%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冲洗伤口;拔出残留的毒蛇牙;伤口较深者切开真皮层少许,或在肿胀处以三棱针平刺皮肤层,接着用拨罐法或吸乳器抽吸,促使部分毒液排出;胰蛋自酶有直接解蛇毒作用,可取0-U加于0.05%普鲁卡因或注射用水10-20ml,封闭伤口外周或近侧,需要时隔12-24小时可重复。以免出现在野外无法处理的严重情况。转运送中要消除病人紧张心理,保持安静。
急救方法
1.自救时用绳索、手帕、植物藤、布带将伤口的近心端的5厘米处捆住,防毒素继续在体内扩散。每隔15~20分钟松带子1~2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1]
2.用井水、泉水、茶水、自来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同时在伤口上作多个“十”字小切口以便排毒。接着用火罐、吸奶器、吸引器将毒汁吸出
3.针刺排毒。咬伤超过24小时肿胀严重时,可用钝针在肿胀下端每隔2~3cm刺一针孔,使患肢下垂,自上而下按压,使毒汁从针眼流出,每日2~3次,连续2~3日。
4.手足肿甚时,可分别针刺手指间的八邪穴和足趾间的八风穴,以加速排毒退肿。
5.解毒药的应用:①南通蛇药(季德蛇药),轻者每次服5片,3次/日。重者服10片/次,4~6小时/次。②将上述药片用温水溶化后涂于伤口周围半寸处。③上海蛇药,每次服10片,以后每小时服5片。④新鲜半边莲(蛇疔草)30~60克,水煎服,或捣烂涂伤口周围。[1]
6.急救中忌用药,如吗啡、氯丙嗪、巴比妥类等中枢抑制药和横纹肌抑制药箭毒等。医院救治。[1]
预防措施
1、普及识别毒蛇和毒咬伤后的急救自救知识
2、灭鼠灭蝗以断蛇粮,用药物捕杀毒蛇。
3、不要轻易尝试抓蛇或逗蛇,因为蛇被激惹可能会伤人。
4、在毒蛇出没的地方活动,宜穿厚长裤、皮靴、长袜,裤管最好与靴统相连,头戴帽子,手拿照明用具;不要光脚或仅穿拖鞋。看见毒蛇要绕开走。
5、在未经详细查看之前,不要空手伸入中空的原木或浓密的杂草堆中或随意翻动石块;跨过石头或木头等物时,应注意防备另一侧可能有毒蛇栖息。
6、常接触毒蛇的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安全操作,并随身携带抗蛇毒血清。
7、露营时应选择空旷而干燥的地方宿营,避免在杂物堆旁扎营,晚上应在营帐外升起营火或火炬,尤其是夏天的夜晚。
8、尽量不要在毒蛇常出没的地区涉水或游泳,因为大部分毒蛇都是游泳高手,水中可能潜有毒蛇
9、一旦被蛇咬伤,首先坐下,尽量减少运动,避免血液循环加速。
10、尽量辨认蛇的类型。如果确信是毒蛇咬伤,且咬伤时间在5分钟以内,并且医务人员要30分钟以上才能赶到,应切开伤口并吸出毒液。
11、轻轻地用肥皂和水洗伤口。不要擦伤口,应用布轻拍,以使其干燥。如果需移动病人,应抬着他,而不要让他自己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