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深圳听蛇口第一代女工讲述,一张

                            

津云新闻记者劳韵霏发自深圳

深圳蛇口时间广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金字标语牌熠熠生辉;东滨路曾是蛇口工业区指挥部原址,如今,在同一地点,崭新的大门处伫立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的牌子;水湾村是曾经蛇口的一个自然村,被称为”改革开放第一村“,如今的水湾村已经变成了荔园小区,建起一排排小洋楼……

蛇口是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之初的地标,也是林小静工作、生活过的地方,4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现代化的城市,曾经的木棚房变成了现在的高楼林立,曾经的泥泞土路变成了现在的宽阔街道……

深圳市城区景色(8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图

看着如今的蛇口,57岁的林小静百感交集,作为蛇口工业区的第一代女工,林小静亲历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间的变化。

落后小渔村,响起开山炮

“我的父亲曾经是蛇口船厂的员工,我们一家人在迁来蛇口前,母亲常常带着我从南头走路到蛇口看望父亲,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沿途都是泥巴路。”林小静年出生在深圳南头,年,妈妈带着她来到蛇口和爸爸团聚,一家人定居在蛇口。

林小静

林小静用“荒山野岭”来形容当年的蛇口,“全家人最开始住在木棚里,一场台风就能把木棚全掀掉了。”林小静记得,当年的蛇口只有两三千人,分成7个自然村,当地的居民以种田和打渔、养蚝为生,村里没有自来水,只能每天挑水生活,经常会停电,煤油灯是每家必备的,吃饭穿衣凭票,想吃肉要一大早去排队凭票购买。

在林小静的记忆中,当年的蛇口,从南到北,半个多小时就能走到,村周围是海,几条小河穿行在村边,涨潮的时候,海水会淹没村里的泥泞小路。贫穷、落后是这个小渔村的基调,大部分村民过着“日出而渔,日落而息”的生活。

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炸响,这座小渔村的变化,从那一声春雷开始。

年初,蛇口招商局工业区正式创办,林小静学过打字,通过招工来到蛇口工业区办公室从事打字员工作,“当时的招商局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是8栋向蚝民征集来的黄色平房里,工作人员常常加班,晚上停电,就用发电机发电。”就在这8栋平房里,蛇口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7月8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蛇口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特区、改革开放的“第一窗口”,一场改革由此发端,无数突破旧有陈腐观念与体制的举措喷薄而出,辐射全国。

林小静刚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工作不久,就参与了打印“开山炸石”公告的任务,公告打印完后,被工作人员张贴在工业区各个显眼的位置。

“开山炸石的第一天,我和很多同事就站在办公室的门口观望,炮声响起时,地动山摇,灰尘弥漫,让人有一种改天换地的感觉。”林小静说,那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蛇口每天都会响起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来。

“万科、平安、华为的协议,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深圳从此成为改革开放最活跃的探索者之一。

“那时,从我家到上班的地方骑车要20多分钟时间,道路都是新修起来的,两旁竖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许多标语牌,每次看到这些标语牌我都感觉十分振奋,自行车也不知不觉骑得更快了。”林小静说,年后深圳的发展,就像她的自行车轮一样,越滚越快。

年到年的深圳,深圳的变化瞬息万变,20多个“全国第一”缔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第一个实行人才公开招聘、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中国首家麦当劳在东门老街开门营业……

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

年,蛇口工业区管理局设立,管理局拥有项目审批权、进出口物资审批权、人事权等职能,工业区管理局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处理许多事情,不需要层层请示、往返周折,当时其他地方成立企业走流程要3个月,而在蛇口,企业从申报成立到拿批文只需10天。

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了,工作任务增多了,林小静几乎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打印文件。“刚开始打得最多的是各种征地协议,过了几个月,打得最多的是企业落户蛇口的合作协议,万科、平安、华为等多个如今跻身世界强的大企业,当时的相关协议就是我和同事们用手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林小静在办公室清洗保养手动打字机。

最多的时候,林小静一天要打出40多份文件,差不多一个月就要用坏一台手动打字机,因为工作量太大,林小静那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一双手除了大拇指外,每个手指头都磨出了茧子,两只胳膊红肿酸痛,但一回到办公室,这些疼痛都忘了,眼睛里只有工作。”

政策的改革带动了深圳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下海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关键字。

在蛇口工业区港务局工作多年的大李给了自己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大李开了自己的工程公司,在当年深圳人均月收入不到千元的工资水平时,大李每年能挣到万。

深圳的迅猛发展也吸引了曾经逃离蛇口的人回归。何显龙是地道的蛇口人,和林小静是高中同学,上世纪80年代,何显龙去了香港,他做过服装、卖过油漆,修过船,年,看到深圳的发展前景,何显龙回到深圳,在深圳开了家制造行业公司。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林小静一直生活、工作在蛇口,年,林小静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退休后被返聘,年初,林小静被聘任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改革开放博物馆顾问,亲历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间的变化,林小静喜欢在一次次向参观者的讲述中,将回眸的落点投射到蛇口,重温蛇口这个小渔村向大都市蝶变的故事。

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林小静追忆当年的蛇口。

“当年杀出一条血路”如今继续出发

蛇口东滨路曾是蛇口工业区指挥部原址,年4月,在蛇口东滨路与南海大道交汇处竖起了一道蓝色拱门,上面写有“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作为蛇口的门户,这个大门仿佛在告诉着人们,一个全新的蛇口已经诞生。

前海与蛇口分居深圳南头半岛的两侧,年8月26日,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年6月,国务院批准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前海成为“特区中的特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打开了更加波澜壮阔的画卷。

前海管理局首任局长郑宏杰对媒体称,年1月,53岁的郑宏杰被“点将”担任前海管理局首任局长。“当年的蛇口杀出了一条血路,经过30年,很多制度已经形成,我们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探索适合未来发展的新体制机制。”郑宏杰说。

深圳前海片区景色(10月12日摄)。新华社图

郑宏杰不会忘记这一天,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来到深圳前海,在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前海石

年4月,蛇口与前海一并入围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成立,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分为前海区块和蛇口区块,肩负起深圳经济特区未来继续先行先试、勇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打造中国自贸试验区新标杆的使命。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9月15日摄)。新华社图

过去的40年,蛇口的角色不断改写,从当年打响开山炮的小渔村,到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在这里,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深圳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到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马路拓宽增多,交通方便、设施完善、高楼林立,深圳的变化翻天覆地。”讲述着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巨变,林小静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说,作为老深圳人,她希望这里继续写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原标题:《为什么是深圳:听蛇口第一代女工讲述,“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fb/12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