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2477.html
南极海冰上的阿德利企鹅。年东南极的佩特斯岛上,1.8万对阿德利企鹅遭遇了一场“灾难性的繁殖失败”,数千只新生的企鹅宝宝,只有2只繁育成功并活了下来,其他刚出生的、甚至还未破壳的企鹅宝宝们都被活活饿死。而发生这一灾难的主要原因,除了食物的短缺之外,就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位于东南极洲海域的这片企鹅栖息地出现反常规模的大面积海冰,成年企鹅不得不跋涉更远距离觅食
为期两周的南极大会(即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年会)于11月2日结束了,结果令人失望:会议上提交的3个海洋保护区提案:威德尔海、东南极和南极半岛保护区全都没有获得通过;原本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南极大会渔船转运协议也没能得到修订和更新……
大到蓝鲸、海豹,小到企鹅、磷虾,无论是哪一种生命,都无一例外地仰赖着南极的海洋。在海洋的庇护下,它们用各自的方式适应了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赢得了在那里生活和繁衍的资格……
原标题《海洋,让南极真正成为南极》
全文约字,细读大约需要8分钟
南极,名副其实“世界的尽头”。绝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是:寂静、冷峻,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天空和白色大陆。
实际上,真实的南极是彩色的。陆地是黑色的,布满了大大小小石块——那也是企鹅筑巢的重要工具;仔细看,石块中间其实零星地生长着各种颜色的苔藓;山是红色的,因为蕴含了丰富的铁元素;天空和海水的颜色更是随着天气随时变幻。
南极的彩色,更表现为生命的丰富多彩。
如果说北极熊是北极的象征,那么最能代表南极的就是企鹅了。企鹅在南极生活的历史已经有四千万年。今天,仍有七种、约两千万对企鹅年复一年在南极繁衍后代。除了企鹅,南极还有更多我们熟悉或陌生的生命形态。天空中翱翔着北极燕鸥,一生都在重复着从北极到南极的长途飞行,每年都要经历两个极地的夏天;海洋中潜伏着世界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鲸,它们几乎是每个去南极旅行的人都期盼能看到、却常常只有惊鸿一瞥缘分的海洋生物;海豹虽然在陆地上总是显得憨态可鞠,但却是海中的捕食高手。
南极“发现岛”上的巴布亚企鹅。陆地上的黑色石块是巴布亚企鹅、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等多种企鹅筑巢的必要工具,阿德利企鹅会“偷窃”邻居巢里的石头,性情好斗的帽带企鹅甚至会因为抢夺石块而发生争斗
南极格林维治岛上的威德尔海豹和巴布亚企鹅。有7种海豹生活在南极,且只生活在南极,除威德尔海豹之外还有豹形海豹、食蟹海豹、南方象海豹、海狗、罗斯海豹、新西兰海狮。经过漫长的进化,食蟹海豹竟然逐渐进化出了能够过滤磷虾的器官
南极“天堂湾”,正在进食的座头鲸。身体庞大的座头鲸和其他在南极的鲸一样,大多以磷虾为食,每餐可以吃掉数吨的磷虾
生命的迹象不仅仅存在于海平面以上,冰冷的海底还有更神秘的空间。迄今为止,只有很少人探访过南极的海底世界,其中包括美国加州科学院的海洋生物学家苏珊·洛克哈特(SusanneLockhart)博士在年1月的南极海床生物多样性研究。
借助潜水艇和水下无人机,洛克哈特博士开展了为期一个月、每天近八个小时的水下拍摄,并在实验室对拍摄到的影像素材做了细致的分析。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了地球上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以及存在于那里的生命迹象。
大到蓝鲸、海豹,小到企鹅、磷虾,无论是哪一种生命,都无一例外地仰赖着南极的海洋。磷虾从海洋浮游生物中汲取养分,再成为企鹅、海豹甚至鲸类动物的食物;在海洋的庇护下,它们用各自的方式适应了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赢得了在那里生活和繁衍的资格。
年1月1日,南极法国杜维尔基地,正在修建的机场跑道工地前的阿德利企鹅。这一工程涉及炸毁筑巢企鹅的栖息地、威胁周边的企鹅栖息地、违背《南极条约》的相关规定等诸多争议。在其他国家政府、环保组织和公众的强烈反对下,法国最终放弃了这一工程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燕鸥。北极燕鸥是一种候鸟,也是世界上已知迁徙路线最长的动物。每年经历北极和南极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迁徙路线超过公里,北极燕鸥一生飞行的距离相当于往返月球三次
南极“半月岛”。因为富含铁元素,山体呈现出红色
南极威德尔海,日落时分的“反曙暮辉”
虽然遥远如南极,但是这个存在于世界尽头的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也并不能逃离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气候变化首当其冲,温度正在改变南极的冰层,进而影响企鹅等野生动物向海洋觅食的路线和时间;在南极的磷虾捕捞不仅分走了南极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渔业活动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南极的海洋环境。科学家已经多次在南极的海水和冰雪中发现了微塑料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踪迹。
最能代表南极的野生动物——帝企鹅已经被裹挟在这场环境变化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气候变化和食物短缺的影响,帝企鹅的数量已经不到60万只,其物种状况为“近危”。《自然》杂志的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帝企鹅的数量可能减少多达33%”。
一些政治家、学者和环保主义者相信,如果再不做些什么,这些改变将发展得更加深远和不可逆,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解决方案——而现有最好的方案就是海洋保护区。
年,《南极条约》诞生,各国终于达成一致,决定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矿产开发、军事试验等人类活动也不应该在南极大陆上发生。正因为这份条约,南极成为了地球上最后一片不被人类活动侵扰和破坏的“处女地”。年,欧盟代表德国向隶属于《南极条约》的“南极海洋资源生物养护委员会(CCAMLR)”提案,在南极威德尔海域设立一个面积为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保护区——超过个北京城。这样规模的保护区不仅可以给当地的野生动物提供有效的庇护,长期来看甚至能对全球海洋健康的恢复和应对气候变化有积极的影响。
科考潜水艇拍摄到的南极海床影像
采集自南极布拉班特岛海平面米以下的海绵样本
采集自南极莱科因特岛海平面米以下的智利筐蛇尾栏状海星样本。这一物种也被南极大会列为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指标性物种
南极磷虾是一种长相类似虾的无脊椎动物,这种体长最多6cm的动物是南极食物链的基础,对南极的野生动物至关重要。南极磷虾近年来也被企业用作Omega-3保健品或者养殖饲料的原料,但磷虾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必要和不可替代的。年,包括中国最大的远洋渔业企业——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内,全球5家规模最大的磷虾捕捞企业承诺在年前撤出在南极多个生态脆弱区域的捕捞,并支持在南极设立海洋保护区
年10月22日-11月2日,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在内,CCAMLR的25个成员代表团将在澳大利亚霍巴特召开第37次会议,其中就将对威德尔海保护区的提案进行审议。若提案通过,威德尔海保护区将超越南极罗斯海保护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学家、被誉为“深海女王”的海洋科学家西尔维亚·厄尔(SylviaEarle)一直都是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支持者。在她眼中,海洋让南极真正成为南极,而我们人类又依赖着海洋。
而现在,南极和海洋都需要更好的保护,这种保护最终的受益者也是我们人类自己。
南极半岛“夏洛特湾”,深邃的海水、冰川和蓝冰是大多数人对南极最直接的印象
苏珊·洛克哈特博士(左)与潜水艇的驾驶员约翰·贺斯瓦尔(右)准备下水科考。通过分析历时一个月拍摄的水下影像,洛克哈特博士发现了考察区域存在4处“生态敏感区域”,这一发现也帮助这4处新发现的敏感区域得到了正式的特殊保护
中国人物类媒体的领导者
提供有格调、有智力的人物读本
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期
图、文/陆和平
编辑/方迎忠郑洁rwzkphotos
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