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疫情,阻挡不了我们的思念,更没有阻挡海大人创新奋进的脚步!
刚刚落幕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传来喜讯,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创新项目团队项目《高机动大负载作业的新概念水下移动平台——新一代仿生鱿鱼研制》荣获全国累进创新奖、全国二等奖;项目《鲸豚类背腹式推进机理与验证》荣获全国三等奖。在上海市市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上海海洋大学首获“优胜杯”和“进步显著奖”,再获“优秀组织奖”。
国赛线上终审答辩
项目《高机动大负载作业的新概念水下移动平台——新一代仿生鱿鱼研制》是由海洋科学学院推送。
项目指导教师为海洋科学学院陈新军、孔祥洪,信息学院韩彦岭。
学生团队由海洋科学学院黄小双、张英,信息学院孙翁杰,工程学院李炳麟、沃新月组成。
为什么会有罕见的全国累进创新奖?
怎么拿到全国二等奖?
背后,有故事!
↓↓↓
一队“疯魔”的老师
一个“疯狂”的想法。
年,退休的上海海洋大学原校长周应祺教授在全校发起了人工智能鱼大赛。周校长在比赛的宣讲会上跟大家讲着设定的目标:“鱼游起来非常漂亮,我们要根据它的动作用我们的智慧努力造出跟它们一样的鱼。”
看起来漂亮简单的动作,要用人工来实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掌握鱼类生理生态、鱼类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将之与仿生学、机器人、水下运载装置与工程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工作,不仅对本科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众多研究生都觉得“高不可攀”。很多人都在想:疯了吧?!而恰恰这样的“疯狂”造就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孔祥洪居然和周校长一拍即合,开始干了。
年,周应祺教授和钱卫国、孔祥洪老师正式指导第一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小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埋头攻关,年,钱卫国、孔祥洪老师指导的学生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挑战杯一等奖。可行,孔老师他们有了信心。
年,他们开始综合吸纳各专业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打牢基础、培养梯队。
年全校机器鱼设计大赛中
同学向评委介绍机器鱼的设计理念和结构
一个“大胆”的决定。随着团队的发展,作为机器鱼创新团队的中坚力量,陈新军开始敏锐意识到,机器鱼的设计与研制不是那么简单,它将新兴学科引进到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当中,这将成为老学科的新发展方向与新的生长点。他开始下定决心将这一工作做大做强。想尽办法增加经费、增加指导教师力量,近几年,他带领机器鱼团队探索学科融合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团队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团队年暑假参加比赛
项目组每周组会(右一为陈新军)
一系列“痴狂”的举动。在别人眼里,孔祥洪并不太善于言辞。可一直跟她接触的学生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孔老师的一系列“痴狂”已经让她稳稳地成为他们又敬又爱的导师。黄小双最得意的就是孔老师办公室那面满是推演过程的墙。“孔老师常常在墙上一写就是一天,踩在桌子上,给我们画电路、神经网路模型、鱼的神经网络的电路图等等。”
机器鱼的研制没有固定模板,团队师生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碰到自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孔老师会带我们到网上找网课看,她可能整整几天都在看这门课,公交、地铁、车上、船上都在看网课。孔老师说她不看会晕车,我好奇怪,不是看了才会晕吗?”张英一直有着深深的不解。
嵊泗岛测试(前排左一为孔祥洪)
嵊泗岛测试留影(左起依次为:黄小双、李炳麟、孔祥洪、张英)
海洋渔业、鱼类行为、系统控制、计算机科学、流体力学、水动力学、工程设计、电子通讯,机器鱼创新团队目前拥有多个学科的优秀指导教师,各个身怀绝技,不同凡响。
一群“五花八门”的学生
东极岛海水网箱测试
机器鱼创新团队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聚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兴趣。黄小双,级研究生,今年研二。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从大二上孔老师物理课后开始入组学习,至今已经近五年了。
“一开始,孔老师让我做智能车、避障的小机器人,有了基础之后,开始做机器鱼。”现在,黄小双是孔祥洪的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仿生鱿鱼,研究鱿鱼的游动机理、优化设计等。五年的学习,黄小双已经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年,黄小双从校园网新闻配图中看到学校深渊团队海试时拍到茎柔鱼游动的视频,马上想办法拿到了它。“很大的!”黄小双自豪地说。这20多秒的珍贵视频为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成了他长期反复研究的教材。
调试设备(左起依次为:孙翁杰、张英、黄小双)
团队成员海上设备调试
回首团队历届的成员,大家的专业各异,在团队中所作工作也很多与专业无关,而谈起在团队的经历,却都感觉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王伟杰,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现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博士。
在团队期间主攻代码调试和硬件电路焊接。
“十年过去了,当年在实验室学到的‘三板斧’依旧管用——看原理、做设计、撸起袖子干。”
卢克祥,从本科进入团队一直到博士毕业,现就职于浙江海洋大学。
“狗鱼一号”机器鱼团队领队,分析鱼类游泳姿态和行为,负责机器鱼外形及动力模块设计,及相关流体力学的分析建模等。
“每每遇到问题不得解而疲倦不作为的时候都会想起在实验室的时光,想起当年为了研究透一个电路熬一整夜的冲劲,不由得又充满了力量,继续前行。”
自团队创建以来,机器鱼创新团队师生为了自己的科创梦想不懈奋斗,逐步清晰了“突破机器鱼研发关键技术,打造国内知名机器鱼研制平台”的目标与信念。
团队从最初的轮机推进、尾鳍推进,到如今的仿生线驱动推进,以机器鱼推进方式为关键技术突破点,历经数代发展,已经研制了机器鲨鱼、机器海龟、机器蝠鲼、机器海蛇、机器鱿鱼等30多种特色机器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率、低能耗、多功能及共融性好的高水平机器鱼作品。
靠着研制这些会动的机器鱼,同学们先后获得了8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国家级20多项、省部级40多项;同时还获得了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多个,其中全国创新创业金奖、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40多项,省部级30多项,获奖总人数达多人次。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团队成员还先后申请获批了66项外观、实用新型、发明等专利。
“不疯魔不成活”
“疯魔”的老师“五花八门”的学生
绘就了“一条鱼”累进创新的“执拗”
时代在召唤我们
要勇于创新创造
一条鱼的故事还将继续
同心协力勇攀高峰
未来可期无限可能
海大人,一起加油!
海大通讯社
编辑丨叶宇琦
责任编辑丨黎相伶
原标题:《“不疯魔不成活”,一条“鱼”的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