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尾巴,老沈提议去巴厘岛为研学路线踩点,而且还有老魏和老靳助力。我想都没想,欣然同意。其一,蛋挞跟阿宝又可以一起玩了;其二,巴厘岛无需签证,说走就走;其三,瞬间变成百万富翁,了解一下!
百万小富翁
巴厘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性价比高,俨然成了国人的后花园,时不时就在朋友圈看到网红景点的打卡。当然,我们的兴趣点不在这些网红景点,而是滨海湿地。
这趟行程去了三大类型的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坐船穿行了红树林湿地,体验潜水看了珊瑚礁生态系统,这两个部分就买个关子。在这里主要分享徒步丈量海草床的部分。
红树林
海草床
从陆地到海洋,依次出现红树林、海草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其中绝大部分的红树林、一部分的海草和很少的珊瑚礁分布于潮间带。在中国,能完整看到这三类滨海湿地的自然海岸线已经不多了。
我在陆地上跑不过别人,在海里又游不过别人,而且还没考潜水证,所以,最喜欢潮间带。每到一个靠海的地方,我都要到潮间带探秘。论生物多样性而言,有礁石或砾石的区域比淤泥质滩涂和沙滩都要丰富,如果这样的区域恰恰在红树林的下缘,分布着海草,最低潮时还能露出一点珊瑚礁,那就更完美了!
潮间带夕阳
潮间带观察
在蓝梦岛,我们就发现了这样的一片潮间带。作为著名的潜点和旅游景点,岛上游客如织,而这片海滩却无人问津。对我而言,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里也值得。
在蓝梦岛的3天2夜时间里,我们一共到这里逛了三趟。
海草床
卵叶喜盐草(Halophilaovalis)
除了海菖蒲、卵叶喜盐草等海草外,这里还有各种大型藻类、海绵和海鞘。比较有趣的如南方团扇藻、香蕉菜、荔枝海绵和柔二段海鞘。
南方团扇藻(Padinaaustralis)
香蕉菜(Boergeseniaforbesii)
荔枝海绵(Tethyasp.)
柔二段海鞘(Didemnummolle)
如果运气好赶上大潮的低潮,还能看到一些只有在潜水时才能看到的场景。比如海葵以及与其共生负责清理碎屑的短腕岩蝦和安波托虾,老魏说这个只能在潜水时才有机会看到。
短腕岩蝦是搭配大师,半透明的身体上分布着白色的椭圆斑纹,而白色的尾巴装饰了黑框黄底的圆形图案,简洁雅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清晰的白色大脑,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脑白金”么?海葵的边上,站了好几只安波托虾,它们被称为“翘屁股虾”,因为一直不停地做提臀翘尾的动作。
此外,在珊瑚礁上我们还发现了花斑扫帚虾。扫帚虾顾名思义,也具有“清洁”属性,在给海葵和珊瑚清洁的同时,自己也能饱餐一顿。
短腕岩蝦(Periclimenesbrevicarpalis)
安波托虾(Thoramboinensis)
花斑扫帚虾(Saronmarmoratus)
有虾兵自然少不了蟹将。
这里分布的螃蟹超过10种。比较有趣的是:躲在海草里瞪着红眼珠的光手酋妇蟹、轮廓分明的铜铸熟若蟹、长满藻类酷似外星怪物的覆毛羊角蟹、以及浑身布满毛的蝙蝠毛刺蟹。这几种都是我个人的新记录。
光手酋妇蟹(Eriphiasebana)
铜铸熟若蟹(Zosimusaeneus)
覆毛羊角蟹(Criocarcinussuperciliosus)
蝙蝠毛刺蟹(Pilumnusvespertilio)
我们的注意力很快被一只半米长的斑锚参吸引,它正在积水的浅滩里一边缓慢移动一边挥动羽状触手。事实上,除了薄薄的皮囊,它的身体里都是水。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海参,据记载可以长到2米长。
斑锚参(Synaptamaculata)
斑锚参捕食
海参是一类热爱自残的生物,尤其是遇到危险时。最典型的代表是脆怀玉参,它们在遭遇危机时常常会将自己的肠子排出,供捕食者享用,自己则趁机逃跑,大约十天后,肠子会重新长成。
这里分布着另一种喜欢自残的海参——黑海参。黑海参时常将自己的身体裹上细沙,而在背上留出两列不规则的“圆形天窗”。黑海参常常“自缢”,它们先将头部抬起,而后扭转两圈,再把头尾分离,只需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分离的头尾便会成为2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断裂生殖,棘手乳参和非洲异瓜参也掌握了这种本领。
黑海参(Holothuriaatra)
裹上细沙的黑海参
由于身体柔软,海参很容易成为被攻击和捕食的对象,因此,它们必须有特殊的防御武器。黑海参在遇到强烈刺激时,体表皮肤会分泌紫黑色液体,这些液体是它们的化学武器,具有麻醉作用。
另一类武器是偏物理性武器。部分海参种类具有居维氏管(Cuvieriantubules),这是一个位于海参呼吸树基部的结构,因最早由古生物学家GeorgesCuvier描述而得名。比如图纹白尼参遇到刺激时,位于肛门里的居维氏管会喷射出黏丝,这些黏丝遇水迅速膨胀,犹如快速挤出的牙膏,具有极强的黏性,还有特殊的异味。
它的黏性很强,不亚于胶。我和蛋挞的手都被喷出的“牙膏”黏住,抠了好久才抠干净。
图纹白尼参(Bohadschiamarmorata)
图纹白尼参喷射出的“牙膏”
手被“牙膏”黏住的蛋挞
这里“牙膏”的品牌不仅有“图纹白尼参”牌,还有“黑斑白尼参”牌。黑斑白尼参在受到刺激时也是将“牙膏”从居维氏管经肛门挤出,但形状有很大差异,看似长了一头飘逸的白发。只是它的“牙膏”一点都不黏,我特地用手指戳了好几次。
黑斑白尼参(Bohadschiavitiensis)
喜欢挤牙膏的不止海参,一些多毛类挤得更多!
我们在积水的浅滩里发现了几张辐射状的白色“牙膏”网,这是多毛类蛰龙介科的扁蛰虫的触须,表面具有一定的黏性,通过大量辐射伸展的触须来获取碎屑等食物。
扁蛰虫(Loimiamedusa)
扁蛰虫的触须
潮间带的多毛类有很多种,比如开花的旋鳃虫,它们有一个著名的亲戚——大旋鳃虫,在潜水时常能看到,像极了圣诞树,因此被称为“圣诞树管虫”。
一种旋鳃虫(Spirobranchussp.)
我在这里还记录到了4种海胆和6种海星。比如红色的的大型海星——红滑皮海星,在东南亚的海草和珊瑚礁区域常见的大型海星——原瘤海星,以及通常只能在潜水时见到的蓝指海星。
红滑皮海星(Leiasterspeciosus)
原瘤海星(Protoreasternodosus)
蓝指海星(Linckialaevigata)
同样属于棘皮动物的海蛇尾,在这里也很容易见到。比如齿栉蛇尾和环棘鞭蛇尾。
齿栉蛇尾(Oph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