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痤疮医院医师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8820.html

-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时间:分钟总分:分)

一、积累和运用(1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元勋(xūn)憎恶(zèng)澎湃(pài)鞠躬尽瘁(cuì)

B.挚友(zhì)迭起(dié)咳嗽(sou)鲜为人知(xiān)

C.卓越(zhuó)校对(xiào)薪金(xīn)气冲斗牛(dǒu)

D.晌午(xiǎng)澎湃(pài)咀嚼(jiāo)苛捐杂税(k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选聘 深宵 至死不懈 契而不舍

B.调羹绞肉骇人听闻妇儒皆知

C.愧怍昼夜慷慨淋漓目不窥园

D.小楷吩咐一反既往大廷广众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分)

(1)中华民族的儿女要以永不(怠慢懈怠疏懒)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刚毅不屈不屈不挠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努力。

4.经典诗文默写。(6分)

(1),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杨花榆荚无才思,。(韩愈《晚春》)

(4)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5)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6)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两汉,到隋唐宋明,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②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涌现了孔子、孟子、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③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④这些为古人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1)第②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2)第③句需要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名著阅读。(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做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地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一年两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1)这段文字出自的小说《骆驼祥子》。

(2)选段文字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二、综合性学习(5分)

7.七年级(5)班准备开展以“树远大理想,存良善之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5分)

(1)(2分)请在下面的米字格中,按顺序依次写出“良”字的笔画。(2分)

(2)学习了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以后,有就“我心中的名人”展开了辩论,有同学认为:邓稼先、鲁迅这些名人,他们心怀理想,慷慨舍小我,功勋卓于世,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耀千古的人性光辉;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像阿长、老王,也不妨有人性之美,请你帮这些同学补写几句理由:(3分)

三、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1分)

手掌里的清凉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8.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3分)

9.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2分)

天气酷热→哥哥行动→哥握弟手→(1)→感受清凉→(2)

10.按要求品析语言。(2分)

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品味加点词语)

11.妈妈为什么相信“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请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作答。(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小题。(13分)

棉花里的父亲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12.文章第③-⑦段围绕棉花写了哪几件事?请仿照示例补写完整。(2分)

正午父亲在棉田捡装棉花——————疲劳睡着后父亲头枕着棉花入梦

13.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4分)

14.请任选角度(从修辞或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15.“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2分)

16.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唐太宗不徇私》)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及鲁肃过寻阳( )(2)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

(3)不得独私故人(   )(4)相寿流涕而去(       )

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19.文中吕蒙与唐太宗有什么相同的品行?(2分)

20.文“结友而别”与文“相寿流涕而去”各有什么妙处?(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1.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你展开想象,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画面。(2分)

2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四、作文(40分)

23.请以《我看见一朵小花的微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下载完整无水印电子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tz/92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