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708/7282164.html
镇馆之宝得这样看:
米开朗基罗和梵蒂冈博物馆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家好,旅游攻略菌又出现了。 首先要和你们道歉。之前菌菌写的《情迷意大利——可能是最走心的意大利攻略指南》忘了在最后说让点击全文、看内容丰富的正文。后来菌菌看到有评价说“都是堆砌”,才惊觉原来自己没让大家去点击原文呢~ 于是再一次送上 那菌菌今天要来说的呢,就是菌菌个人非常喜欢的、到了意大利不得不看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梵蒂冈博物馆(MuseiVaticani)。 梵蒂冈博物馆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其中无数藏品不胜枚举,要细细说起来,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也看不完。为此菌菌特意写了一篇长长长长的攻略,你们点击就能看到了~ 那说到梵蒂冈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到米开朗基罗。他的《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俨然成为了梵蒂冈博物馆的代表,一直到现在也依然震撼人心。然而这些作品的背后,深埋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数千藏品的背后,又有多少大师的影子? 今天,就容菌菌带领大家,走近历史,走进米开朗基罗的世界。总觉得哪里不对?——《劳孔》众所周知,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也是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馆内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大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艺术精髓,大都是无价之宝。
大家可能知道它的前身是罗马教皇的宫廷,后来才被改成了梵蒂冈博物馆。那么你们又是否清楚,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是来自何处呢?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又译《劳孔》(Laoco?n))的雕像是于年1月14日在圣母大殿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的。当时儒略二世和米开朗基罗去观看的时候,还是米开朗基罗劝儒略二世把这尊雕像买下来的。在发现雕像的一个月后,儒略二世就在梵蒂冈公开展示了这尊雕像,至此就建立起了博物馆的雏形。 特洛伊木马的故事相信大你们应该不算陌生吧?劳孔这个人呢,是特洛伊的祭司。相传因为他罔顾上帝的旨意,告诉特洛伊人要小心希腊人的木马,因而触怒了阿波罗。这幅雕像描绘的就是阿波罗派出的两条海蛇缠绕杀死劳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时的姿态。 之所以说它是镇馆之宝,是因为它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它启发了雕塑、绘画、诗歌、电影、小说和艺术评论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在菌菌看来,劳孔的故事,透露着真实与谎言这个议题——劳孔的不幸,仅仅是因为他说出了真话。而细细看这个雕塑,你会发现,他与儿子间的对望,带着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这座雕塑所描绘的一瞬间并不是这悲剧中最高潮的死亡的一瞬间,也因此就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你可以看到劳孔左手抓着蛇头,仿佛在极力使自己和孩子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 细心的你们一定发现了劳孔手臂上的色差。那是因为在雕像发现的时候,劳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的手臂均有缺失。当时还引发了艺术家们激烈的讨论。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当时,其他的艺术家都主张劳孔的手臂应该是伸向空中,这样更能表现出他的英雄气概;唯有米开朗基罗认为,他的手臂应该是弯曲向后的,以表达他的痛苦和张力。当时,在教皇的主持、拉斐尔的裁判下,手臂伸向空中的方案获得了通过,安在了雕塑上。 直到年,有人发现了劳孔的右臂,正印证了“真理是站在少数人这边的”这句话。劳孔的手臂被重新安装了上去,之前装好的两个儿子的手臂也都重新移除。还有种说法是《劳孔》启蒙了米开朗基罗对于古希腊式力与美的审美的追求,影响了他的作品和风格。这点到底是不是真的,菌菌个人认为有待考证,但从上图看,米开朗基罗为儒略二世的墓所做的《反抗的奴隶》(Schiavoribelle)和《劳孔》确实有几分神似。
影响终身的伟岸——《残躯》如果说《劳孔》可能是启蒙,那么下面的这尊《残躯》(TorsodelBelvedere)就影响了米开朗基罗在内,许多艺术家的终身的创作风格。
可不要小看这具没头没脑、四肢不全的《残躯》,它可是梵蒂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肌肉的纹理、线条非常漂亮。换个角度看?是不是略眼熟?菌菌觉得罗丹的《沉思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都是受了这座残躯的影响。 仔细看这周围的四副人物形象,从肌肉的线条来看,尤其是右上角那副《最后的审判》(IlGiudizioUniversale)里的耶稣的形象,一反《圣经》里那种、我们经常在教堂里看到的精瘦甚至有一些孱弱的形象,而是一个战士,更接近光明之神阿波罗的形象,充满了力量的美。 再上一张大图对比让你们感受一下~ 关于这个残躯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据说教皇当时有意让米开朗基罗补齐这个残躯,但是呢,米开朗基罗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这具残躯本身的线条肌理就十分完美。 菌菌觉得,米开朗基罗已经深谙脑补的真谛~米开朗基罗和教皇们相爱相杀的日常之《创世纪》前面说到了米开朗基罗的伟岸雄浑的创作风格,接下来菌菌要介绍的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同为梵蒂冈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创世纪》(VoltadellaCappellaSistina)和《最后的审判》(IlGiudizioUniversale)。
或许伟大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巧思匠心,还需要驱使他创作的、甚至可以说燃烧生命的强烈的情感——譬如爱,譬如憎,譬如不甘,譬如悲怆。
这一点,在米开朗基罗的创作过程中也得以体现。
米开朗基罗在菌菌的眼里一直是一个悲剧英雄,这点大概从他沧桑的眼神里就可以略见端倪。他的一生,菌菌个人的感觉是不太受教皇的待见,但他的能力又非常出众,导致了教皇重用他、却又想毁掉他。我想这和米开朗基罗自身孤傲的性格也息息相关。
而米开朗基罗对教皇又何尝不是又敬又恨,恨不得脱离教皇,却又真的离不开教皇这个金主。当年,教皇儒略二世召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建造陵寝,米开朗基罗因此负债。然而在工程进行到了一半,教皇却听信米开朗基罗对手的谗言,要他停止工程并拒付款项,拒见米开朗基罗,却又用武力挽留他离开。 后来的故事你们就知道了,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教皇的要求下,接下了他从未有过精深研究的绘画工作,开始了西斯廷礼拜堂穹顶的作画(菌菌怀疑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报酬丰富),也因此就诞生了美轮美奂、横空出世举世借惊的《创世纪》(VoltadellaCappellaSistina)。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所作的9幅连续的宗教题材的壁画,取材于《圣经》的开头部分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一共历时四年多,绘有人物三百多人。 《创世记》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分组成,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力度非凡,让人感觉到深深的震撼。 《创世纪》的创作过程,真的是让菌菌唏嘘不已。 你们知道这幅巨型的顶绘是如何完成的吗?在那样一个没有升降梯、也没有精密的仪器辅助的年代,就只能靠米开朗基罗蹲在临时搭建的高空平台上,向后仰着,贴着穹顶,一点一点地作画,如此四年。半干的颜料就这样滴在米开朗基罗的眼睛里,以至于在完成绘画后他近乎失明。 米开朗基罗这个人,菌菌是十分佩服的,感觉他是真正的完美主义者,把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地做到了极致。我们所熟悉的米开朗基罗是雕刻家,可是看到这幅顶画之后,应该没有人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个没有绘画经验、只在幼时略通皮毛的人所绘。在他之前,教堂的顶绘大多都是月亮星星,而在要求他作画的时候,教皇也只要求了12个人物。也因此,在他画完这幅顶绘之后,震动了整个意大利。 甚至有说法称,在看到米开朗基罗揭幕的半副穹顶之后,拉斐尔都无语凝噎,随后他的画风也渐渐从典雅、精致,到有了米开朗基罗那雄浑伟岸的影子。 《创造亚当》是整个天顶画中公认的,最动人心弦的一幕。 米开朗基罗没有直接画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神圣的火花即将触及亚当这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灵魂传递给亚当。这一戏剧性的瞬间,将人与上帝奇妙地并列起来,触发人们的无限敬畏感。 这幅画最特立独行的一点是:它打破了常规,创造出了上帝的形象。 关于这幅画的介绍,在菌菌的原贴里有讲,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原文看,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然,米开朗基罗在作画期间,也和教皇有一些很有爱的互动。小趣闻1: 儒略二世其实很不安生,从“战神教皇”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他的英勇彪悍,受过伤,得过病,每一次都濒临死亡,又奇迹般地复原。因此米开朗基罗每一次都因为害怕教皇去世导致自己拿不到报酬,或是因为新教皇继位要推翻原教皇的功绩而导致画被毁而战战兢兢地抓紧时间拼命赶进度。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人也算是福祸相依了?小趣闻2: 米开朗基罗一直到画完礼拜堂都觉得自己很穷,于是教皇又给了他金币让他润色礼拜堂。小趣闻3: :米开朗基罗要求作画时绝对的自主权,在前期作画完全是不让任何人看的,教皇也不行。他曾经知道教皇要偷偷来看,于是躲在暗处趁教皇来了把画板砸在他头上,然后跑出了罗马。小趣闻4: :米开朗基罗在儒略二世去世后,又签了一开始被儒略二世中断了的、导致米开朗基罗负债的,儒略二世的陵墓的设计。当然我们后面也会说到,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陵墓拖了24年都没有修缮完毕…… 总之菌菌也说不好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只是要感谢教皇,和撺掇教皇让米开朗基罗负责顶绘的对手。毕竟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这让人震撼、惊叹、自觉渺小的《创世纪》了。米开朗基罗和教皇们相爱相杀的日常之《最后的审判》 不得不说在完成了《创世纪》之后米开朗基罗还是没能摆脱教皇给他带来的阴影……他和儒略二世的后代签了陵墓的设计,在利奥十世的要求下签了圣罗伦佐教堂大殿立面的设计,但是因为资金不够,又取消了。 不过美第奇家族的人还算厚道,又给米开朗基罗找了一个新的差事,那就是——为美第奇家族设计家族陵墓。这项工程最后倒是完工了,著名的《昼》、《夜》、《晨》、《暮》就安置在那里。 反正期间就是这么你来我去的,暂且按下不表。 时间快进到年,那一年米开朗基罗59岁。那一年教皇克雷芒七世,在罗马的恢复与重建当中,决定继续装饰西斯廷礼拜堂,并且决定由米开朗基罗画《最后的审判》。这里要提一下,之前米开朗基罗参加了佛罗伦萨的共和保卫战,对抗美第奇家族,还修建了防卫工程。后来这场战役理所应当地失败了,而米开朗基罗几乎惹上杀身之祸。于是教皇乘机赦免了他,条件就是这幅《最后的审判》。 于是隔年米开朗基罗不得不来到罗马,但是!!!克雷芒七世却去世了!米开朗基罗一定非常高兴,决定继续儒略二世的陵墓。然而教皇是不会这么放过他的。新上任的保罗三世急招米开朗基罗为他服务。于是米开朗基罗不得不再次搁置儒略二世的陵墓,回到阔别了24年的西斯廷礼拜堂,开始了《最后的审判》(IlGiudizioUniversale)。 “最后的审判”这个词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菌菌特别查了一下,发现它是在许多古老宗教中普遍存在的预言。它是指——末日时神会再度降临,将一切邪恶摧毁后,对所有人进行审判(包括死者也要复活接受审判)。善者升上天国享有永生和荣耀,恶者下地狱受到永恒的刑罚;自此一个全新美好的世界从新开始。 虽说是教皇指定的主题,但是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并不完全与《圣经》中记载的内容相符。他这幅作品创作时,受了赞美诗《最后的审判日》和但丁的《神曲》影响很深。因此画面不但有基督、圣母、圣徒、天使、生命册、复活者、被祝福升天者和被诅咒下地狱的人群,还出现了希腊传说中的摆渡者凯龙、地狱审判者米诺斯王等异教人物。 画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 值得一提的是米开朗基罗手下的耶稣。 之前就说过了,这个耶稣充满了力量美。他似坐似站,右手微抬,左手下按,仿佛正拨动整个宇宙“惩恶扬善”的机制,并在裁决的最后时刻,仍将目光投向即将毁灭的人群。 他两侧围绕着的人物也无一例外浑身肌肉紧绷。 当然,把弱风扶柳的美男子画成肌肉男是不足以宣泄米开朗基罗心中对教会的怨恨的。因此,米开朗基罗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创举:他无前例地把人物无论善恶都画得红果果的,就连基督和圣母玛利亚都画得一丝不挂。 是不是觉得和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那是因为,现在看到的画作,教皇下令让画家绘上衣物后的产物。这些画家后来还得了一个“内裤裁缝”之类的美名。 不过教皇也因为某些原因不敢对米开朗基罗发作。那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叫做赛纳斯的礼官,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肉体横陈的画作之后,对教皇说:“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所,表现这么多猥亵的裸体是对上帝的不敬,这样的画只配装饰浴池和旅店”。 那米开朗基罗听了很不开心,当时也没说什么。只是一周之后,赛纳斯再去看,发现自己被画成了这样: 赛纳斯于是再一次去找教皇诉苦。但这一次,教皇没有站在他这边,只是开玩笑地说:“如果米开朗基罗把你放在监狱中,我还可设法救你出来;但他把你放在地狱里,那是我无能为力的了;在地狱里是毫无挽救的了”。 后来的教皇克雷芒八世和保罗四世都曾想把画毁掉,但我们很庆幸,最后这幅宏伟巨作保留了下来,才能让后世的我们有幸领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用五年时间倾力书写的,倾注了他所有的热情、不满、对世间最炙热的爱和最深沉的憎的作品。 最后要说一下这个人。 很多画师在创作巨幅画作的时候,会调皮地把自己画进去,作为签名的一种形式。米开朗基罗也不例外。 不过,米开朗基罗可不是一般的画家。在《最后的审判》中,米开朗基罗把自己画成了使徒圣巴多罗买(Bartholomew)手中拿着的一张殉道时所被割下之人皮。 没错,你们没有看错,是一张人皮。 或许艺术家自喻为殉道的圣徒,为完成艺术的使命在人间受尽苦难;而褪去人皮后,最终还要回归到神的世界。 无论如何,西斯廷礼拜堂真的会让你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因此,强烈推荐你们去看一看,亲身感受这种人的渺小与伟大。 米开朗基罗和梵蒂冈博物馆的故事,据菌菌的了解也就这些了。还有他和圣彼得大教堂的故事,因为篇幅有限,在这里也不和大家说了。有机会的话,就留待下次吧。最后,如果想详细地了解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博物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