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号已岌岌可危的冯家湾ldquo虾苗

广告

《当代水产》杂志社报道:

说起文昌会文的冯家湾,大家可能会觉得挺陌生。但是要说起六小龄童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出世之后,在海边欢快奔跑的场景,想必大家就会熟悉了。其实,那一场戏的拍摄地,就是咱们文昌市的冯家湾。让人遗憾的是,当年的影视剧取景地,如今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在位于文昌会文镇的冯家湾海边,放眼望去灰暗色的海水、沙滩上环形的垃圾带以及藏在灌木丛中的蓝色排水管十分刺眼。纵横交错的排水管从灌木丛后的高地一头扎进沙滩,源源不断的往海里排放着水。当地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这些管道排放的都是养殖产生的污水。

■直排入海的管道

废水直排“害”了海水:落后的生产方式薄弱的环保意识让对虾繁殖遇到水质问题

养殖重镇“进”了瓶颈:效益不再那么高,成活率还在下降,“虾苗谷”称号岌岌可危

沿着海岸线南下,平静的大海悄然出现在S公路旁。这段文昌境内8公里长的冯家湾海岸线,有多个海水养殖场,纵横交错的蓝色管道源源不断地向海里排放养殖废水。阴霾的天空下,富营养化的海水是看不透的暗灰色,海浪扑打在沙滩上,仿佛是大海的声声叹息。

就在不久前,海南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在此发现,长达8公里的沙滩上裸露着一根又一根管子,数百家养殖场氮磷超标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成片的海防林内,藏着多亩虾塘和鱼塘。

作为全国前列的对虾虾苗基地,冯家湾的养殖效益比20年前有所下降。这片海的氮磷含量超标一倍,这样的海水被养殖户重新使用。极度依赖洁净海水产卵孵化的对虾遇上了生命繁衍难题;曾经用蛇皮袋装钱的养殖户也撞上了发展“南墙”。

■大片的垃圾带,沿着沙滩形成环状

冯家湾的抛弃

环境让养殖产业遇发展瓶颈

“一些养殖户关心进水是否干净,抽上来的水是否有利于虾苗生长;居民关心的是排出的水是否干净,是否有利于冯家湾的环境。排水是冯家湾环境的关键。”欧阳吉隆说,进水与排水的矛盾,暴露了冯家湾养殖场如今的瓶颈。

“冯家湾处在文昌东南部海岸线,这处海湾潮水平稳,水质干净,适合养殖,尤其适合养殖对虾虾苗。”欧阳吉隆介绍,“那时有养殖户用蛇皮袋来装钱,几乎占据了全省的对虾虾苗市场。”可是随着全省养殖产业的发展,冯家湾的优势逐渐削弱,“一些养殖户放弃了对虾,转养东风螺和石斑鱼。”

据统计,冯家湾养殖场发展初期,养殖户能在虾苗身上获得50%左右的利润。“现在利润降到了30%左右。生产模式长期没有转变,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欧阳吉隆说,物价、养殖技术、行业竞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益,但水质变差才是问题的核心。

对虾需要将卵产在洁净的海水孵化。“由于海水养殖业的无序发展,高位池和工厂化养殖大量兴起,加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养殖废水不经处理排放,尤其是高位池养殖排放大量污泥和悬浮物,造成冯家湾海水水质恶化。排出废水后,养殖场需要重新抽取海水补充,水质变差的海水进而影响对虾繁殖。”欧阳吉隆介绍,由于水质满足不了对虾育苗需求,成功率下降,出现亏损,许多养殖场改养东风螺和石斑鱼苗,“东风螺和石斑鱼缺少专业选种育种,最终导致种质退化,生长慢,病害频发。”

“‘虾苗谷’的称号已岌岌可危”,在文昌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一份报告中,这段话十分醒目。养殖户的无序开发,肆意排放,最终将被冯家湾抛弃。

事实上,不仅仅是冯家湾,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60%以上,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放,使得水体污染严重。浙海大师生研究三年,不仅养出了网红泥鳅还把废水变成了清水,还能提高养殖户的收益。

浙江省舟山市的北蝉养殖基地。浙江海洋大学储张杰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们在该基地的25亩池塘中做泥鳅养殖研究。这泥鳅可是老出名的。储教授带领的泥鳅创业团队曾在4年以农林畜牧食品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挑战杯”国家金奖。只是,今年,让储教授更有劲儿的可不是泥鳅了,而是这养泥鳅产生的废水!

从泥鳅养殖到泥鳅废水利用的转身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60%以上,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放,使得水体污染严重。附近的养鸡场养猪场也因排污纷纷被关闭。储教授带着学生对浙江多家水产养殖场的废水进行了测查,发现它的氮磷含量已经远远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标准。超标的废水断然不能够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海。传统的生物水处理方法有两个,一是好氧法的脱氮效果好,但是日均处理量有限,且占地面积大,成本高;二是厌氧法对有机质的处理效果较好,但是对氮磷的处理有限。

时间回到三年前的一个夜晚。养殖专业研究生何竺柳回忆说:“大概晚上10点多时,储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关于养殖污水处理,有个值得研究的思路。”

于是,跟随着这个点子,诞生了以水产养殖专业的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参与细节研究的七人团队。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开发了一套利用生物菌剂净水的生态操控系统。这套生态系统已拥有五大专利,其中三项已获授权。

这项技术怎么做

这套利用生物菌剂净水的生态操控系统,是由生态沟渠和生态湿地组成,养殖池的废水先排向生态沟渠,利用生物菌剂进行第一次降解,再排向生态湿地,利用生态湿地中的动植物进行第二次吸收,经过处理的水重新注入养殖池塘中,该系统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真正做到了零排放。

那么他们使用的生物菌剂是哪来的呢?其实池塘底泥中的许多细菌对水体都是有处理作用的,经过三年多的实验探索,他们在分离的种菌株中筛选出6株高效降解的菌株,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实验,筛选出ZHDDF-5号和11号菌株,它们有针对性强,处理高效,易培养、繁殖快的优点。

而菌剂的使用方法也很方便快捷。

第一步将菌株种子液、专用培养液及水以1:4:90的配比进行发酵。

第二步每天中午往生态沟渠施用发酵液,配合增氧机使用,连续五天,这时氮磷含量的降解率达45%左右。

第三步将处理后的水排向生态湿地,湿地内可种植莲藕、茭白等农作物,以及滤食性鱼类及贝类,消耗有机质,进一步吸收氮磷。

最后将水排入河流实现零污染或重新泵入养殖池实现零排放。

应用前景曙光频现

该技术在南美白对虾海水高产养殖中也得到有效应用。对虾养殖的细菌性疾病的高发和废水的排放一直困扰着业界,据储张杰教授介绍,利用本生态操控系统的技术,定向筛选及培养虾池土著菌类,利用生态调控手段使水体中培养的土著菌成为优势群体,能够降解对虾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有害菌的繁殖产生抑制,控制对虾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达到高密度健康养殖的目的。另外,利用土著菌类提高对虾池塘自净能力,通过与贝类养殖结合,能够降低海水养殖废水的排放,目前在舟山、宁波的3家对虾养殖场开展应用。

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投放市场。储教授介绍说,在浙江台州和嘉兴的2家水产养殖场建立了中试基地,养殖池20亩,其中10亩养殖泥鳅,5亩养殖乌鳢鱼,5亩作为养殖废水生态湿地处理池,在水生态湿地处理池中种植莲藕,对养殖池排放的废水进行初步生物转化,吸收部分氮磷,并投放微生物制剂,对水体中的有机废物进行微生物降解,接种定向培养的绿球藻或小球藻,然后在生态处理池中投放鲢鳙鱼苗、甲鱼苗、螺类及蚌类,使养殖废水—微生物菌剂—藻类(水生植物)--鱼类(贝类)形成一个能量能够传递的食物链,养殖废水能够循环利用,不但有效的处理了养殖废水实现零排放。而且,在生物操控处理过程中,将有机废水变废为宝(饵料生物),被养殖生物利用,每亩养殖废水生态湿地处理池可为农民增加元左右的收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靠谱的师生团队

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傅冠学,从大一就主动要求跟着储教授在养殖场实习。这个来自浙江慈溪的小伙子目前也是这个学生科研小组的负责人。

“菌剂在实验室研究成功后,我们就去养殖基地操作。使用了几个月后,我们在生态湿地,种植了一些农作物,泵入养殖废水,并投放水产苗种,一段时间后捞起来看生长情况,看没有投放饲料的情况下菌剂的应用效果,看废水排放的东西对他们是否有用。我们很欣喜地发现投放的水产品在养殖废水中生长得很好。在这过程中,我们每过一段时间采取样水,通过对比,发现水的变化非常明显,氮磷含量大幅下降,说明实验是有应用效果的。”他表示自己已提前进入就业状态。

研究生何竺柳显然是团队的军师。“我现在很专一地做养殖废水治理研究。储老师的想法产生后,我长期就在水产实验室做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和效果研究,对各种方案进行优化,反复去野外进行实验验证。”

他说,经常和老师熬通宵,但取得的成果感觉没有白忙活。“你看我现在眼睛都是肿着的,除了吃饭坐着,睡觉躺着,其他时间基本都是站着做实验和观察,所以已经习惯了站着和您说话。”这个来自广西的小伙子从在养殖废水研究的坚持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快乐。

成长路上也是交了不少学费的。团队成员提到在做微生物菌剂的发酵和培养时,查询了很多文献资料,进行了很多实验,但往往理论上在实验室成功了,到了生产上却失败了好多次,后来不断去地方参观学习,然后才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的结合。比如要结合实际的生产必须考量成本,实验室用于处理养殖废水技术单一,只考虑处理效果,生产上需要考虑废水处理池塘的使用成本,能否将富含有机物的养殖废水转化为安全的水产品,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从水产养殖科研团队转而发展到兼顾养殖废水处理的科研团队,储张杰教授带着他的学生们在全省治理劣水战役中打了漂亮的一仗。

文章综合整理自直播海南、海南网、浙江海洋大学

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jz/9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