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到底是因为你的渴望不够强烈,动机不够强大,不然的话,自制力、意志力、自律之类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诶?真的吗,我不信。
01最近好多朋友不是在准备复试嘛,我收到不少留言,说自己明明经历了初试之前漫长的努力和坚持,很珍惜复试的机会,也十分明白复试的重要性。
但,就是无法投入于复习之中。每天胡思乱想各种有的没的,很紧张很焦虑,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书。
你看你看,你能否认为进入复试的人,对有学上的渴望不够强烈吗?
但是,过于强烈的动机,反而成了他们专注学习的阻碍。因为,越是想要得到某件东西,你越是会担心得不到,凭空生出许多恐惧。
你希望一切尽善尽美、万无一失,无法容忍任何失败的可能性,但凡想到一丝,也会心惊胆战。在前往目标的路途中,一切小的大的问题,都会引发你的惶恐,说是草木皆兵也不为过。
单单是克服这些沉重的情绪和想法,努力安抚和说服自己,你已经筋疲力尽了。如何还能有足够的精力,投入于事情本身?
02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并不是动机强度越强,做事的效率越高。
我们所想象的二者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但其实是倒U形的,是一个开头向下的抛物线。
对具体的事情来说,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而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
03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越是容易的任务,最佳动机水平越高;越是困难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会带来好的结果。
这大概是因为,在面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时,你会评估它与自己目前水平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你越会觉得如履薄冰,而过强的动机,会放大你的这种恐惧。
但是容易的任务不同,你知道自己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极高,自然是动机越强,越会立刻去做。
所以,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越是对自己重要的事情,越是会被各种莫名其妙的思绪拉扯着,但就是难以开始。
人在遇到性命攸关的危险时,比如一只老虎或一杆枪,特别害怕,反而很可能走不动路。你能说他活下去的动机不够强吗?
反而是过于强了,才会腿软。
04我们常常会觉得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是会很累的。但其实,更累的是思虑过重。
并不是只有行为才会占据你的认知资源,想法也会。想太多的人,每天在心里跟自己打架的人,从早到晚,数百个回合难以分出胜负的人,是最累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耗”。
你想做成一件事儿,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任务本身的各种困难,你还要跟自己的想法作斗争,而即使积极向上的、信心百倍的那部分想法赢了,对于达成目标本身,也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你在自我博弈中花的时间越久,你越痛苦,你越会失去勇气,你真正努力的时间越少。
05好,说到这里,我们把表象背后林林总总的原理分析得差不多了,知道了为什么,解决的方法也就基本明晰了。
《士兵突击》中的吴哲,口头禅是“平常心,平常心”。但平常心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很明显,我们无法直接改变自己对终极目标的动机强度。
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执行小任务时的态度,以及专注于做事本身,来从自己设置的障碍中暂时逃脱。
具体应该如何转变思路呢?继续往下看。
如果你对所使用的方法、所要做的事情,总是高要求严标准,你会动弹不得。比如写论文,你太想写出好的句子,就会怎么写都觉得词不达意,怎么做都不对。
来看看海明威怎么说?
“但有时,重新开始一个新故事时无从推进,我会坐在火前……寻思:别担心。你之前总是写得成,你现在也能写出来。你得做的,不过是写一句真实的句子。写下你所知的真实的句子。”
只要把眼下“所知的”“真实朴素的句子”写出来就好了。
在做事的过程中,你需要把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然后,将对小任务的主观标准,降到合适的水平。那么,对大目标的强烈的动机强度,便不会再阻碍你的行为。
另外,做事本身并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帮助你从焦虑中逃脱的有效方法。
当努力的行为充分占据了你的认知资源,自我怀疑的想法,便没有容身之所。这是摆脱过高的动机强度带来的恐惧的最为关键之处。
“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来源:本文首发“高冷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