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吃货尼德?兰——读<海底两万里>》,文中写到与阿龙纳斯教授和康塞尔不同,尼德?兰是一个吃货,他们被拖进“鹦鹉螺”号以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会被当作美食被艇上的人吃掉,他是吃货这一特点为他们三人后面两次去陆地上寻找美食做了铺垫,也为小说带来了很多的笑点。
其实在他们被拖进“鹦鹉螺”号以后,作者也借尼德?兰之口为小说设置了一个总悬念,这就是他们要逃出“鹦鹉螺”号。一起来看一下他们三人在被囚禁的舱室中的一小则有关逃跑的对话:“我反对!教授先生,”捕鲸手不愿改变想法地说,“必须干点儿什么才是。”“好啊!那干什么呢,兰德师傅?”“逃走!”“在陆地上,越狱都不太容易,何况这是一所海底监狱,我看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喏,内德朋友,”孔塞伊问,“先生的意见您能反驳得了吗?我无法相信,一个美洲人也会理屈词穷!”
阿契尔在《剧作法》中指出,悬念“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却不把它预叙出来”,凡尔纳在这里已经向我们读者预示他们要逃离鹦鹉螺号,那么他们能不能逃出去呢?他们又是怎样逃出去呢?这个悬念就紧紧地抓住了我们这些读者。这个悬念直到我们读到文章的结尾,“当我苏醒过来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已经躺在罗佛丹群岛的一个渔民小屋里。我的两个同伴,内德?兰德和孔塞伊,也安然无恙地守护在我的身旁,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我们才最终获得了悬念的答案:他们三人安然无恙地逃离了“鹦鹉螺”号。
从小说的开头设置悬念到小说的结尾解开悬念,这一悬念横跨全篇,从时间上来说有十个月,从航程上来说有两万海里。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和尼德?兰前途未卜的命运,牢牢牵住我们读者的心,成为我们阅读下去的根本原因。
那么本篇小说设悬与解悬跨度这么长,我们读者的注意力难免会分散,情绪难免会低沉,紧张的心理难免会松弛,愉悦难免会转为懊丧。凡尔纳又是如何吊足我们的胃口,维系这一悬念呢?他其实用到了好些方法。首先,凡尔纳在总悬念弧上设置了若干个次要悬念。他们是否逃出“鹦鹉螺”号是小说的总悬念,但在两万海里航行的路上,在为时十个月的时间里面,凡尔纳在总悬念之中嵌进了很多细小的悬念。譬如“土著围攻”,写的是“鹦鹉螺”号行驶在珊瑚礁密布的托雷斯海峡时,触礁搁浅了。吃货尼德?兰怂恿教授让尼摩艇长准许他们登陆寻找美食,他们接连两天在陆地上打猎,收获颇丰。第二天傍晚,正当他们在沙滩享受美味的时候,“一块石头落在我们面前”“第二块石头又落了下来”,原来“有二十多个拿着弓箭和石块的土著人出现在一片矮树林边,遮挡住右边的地平线,距我们顶多一百米远”。危险迫在眉睫,我们读者的心也跟着紧张起来。等到读者看着他们拼命地驾驶小艇返回“鹦鹉螺”号,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情况更危险了。土著的人数已经上升到“可能有六百人”,都是“吃人肉的生番”,“二十多只独木舟已经把‘鹦鹉螺’号团团围住了”,“箭像雨点般落到了艇上”。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他们虽然暂时盖上了舱盖,但第二天要打开舱盖换气,土著人万一“从敞开的舱盖攻进来”怎么办?果然,第二天尼摩艇长下令打开舱盖,“有二十多张模样吓人的面孔显现在众人面前”,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担心“鹦鹉螺”号上的人会不会被这些土著人吃掉。结果是土著人被通到平台上的电电击得魂飞魄散,而“鹦鹉螺”号也被潮水托起,离开了它搁浅的珊瑚石床。我们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像“土著围攻”这样嵌进了总悬念中的小悬念,文中还有许多,例如被困冰山、与章鱼的搏斗等。这些小悬念维系总悬念,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其次,凡尔纳善于用海底美景来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使他绷紧的神经暂时得到舒缓,审美感受得到某种调节。在两万里的航程中,“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瓦尼可罗群岛、托雷斯海峡、珊瑚王国、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维哥湾、亚特兰蒂斯、马尾海藻、南极大陆、合恩角、亚马逊河口、墨西哥湾、英吉利海峡,最后到达迈尔海峡。而“鹦鹉螺”号每到一地,凡尔纳就会想办法让我们看一看这个地方的海底世界。例如,在《黑潮》这一章里,阿龙纳斯教授、康塞尔和尼德?兰在客厅说话,正当尼德?兰说“观察!观察什么?我什么都没有看到。待在这钢板制成的牢房里,我什么都无法看到!我是在闭着眼睛走,闭着眼睛航行”的时候,客厅天花板上的灯突然灭了。同时,客厅两边的舷窗玻璃的板壁移开了,他们突然发现可以透过两块水晶玻璃观看奇异无比的海底世界。他们看到一群鱼向他们游过来,有身子扁平、表皮粗糙、背部长着针状的中国鳞豚,有宛如一块迎风招展的帘布似的中国鳐鱼,有绿窿头鱼,有双道黑条纹的海绯鲷,有通体发白、背部满是紫黑点、尾巴圆乎乎的白虾虎,有银头蓝身的日本鲭鱼,有身上满是道道、鳍有蓝有黄的鲷鱼,有身体带有不同颜色横纹、尾鳍上拖着一条黑带子的真鲷,有嘴似笛子或小号的管口鱼,有日本蝾螈、海鳝、海蛇等等。这真是一副奇妙无比的海底鱼类走秀图。其实,我们不仅随着“鹦鹉螺”号观看了海底的鱼类,我们还获得了海洋暖流、海底森林、乳白色的海等知识,甚至我们还听到了很多海底世界的轶事传说。总之,这本书汇集了的许多知识,既可以用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也能舒缓我们的紧张心理。最后,凡尔纳善于部分地释去某些悬念,解开某些“扣子”,使读者既有所“得”,又仍放心不下,继续关心下去,读下去。尼德?兰一共计划了五次逃跑,每次计划出逃,我们总想知道:他们能从“鹦鹉螺”号上逃跑吗?这悬念,一次又一次牵动读者的心。但这五次逃跑也可以说是一个“释悬”的过程,因为逃跑的条件一次比一次成熟。尼德?兰第一次计划逃跑是经过希腊群岛的时候,这个时候条件还很不成熟。首先是团队成员不接受。阿龙纳斯教授有点纠结,他“一点也不想离开尼摩艇长。正是由于他以及他的‘鹦鹉螺’号,我才得以每天进行自己的海底研究,并且得以在海洋之中修订我所写的那本有关海底世界的书”;康斯尔也不同意,“我的想法与先生的一样,把世界上的大海大洋全都跑遍了之后,尼摩艇长很可能就让我们远走高飞了”。这一次也没有具体地实施计划,但教授和康塞尔都赞成尼德?兰继续谋划逃跑的计划,希望他能一举成功。他们也讨论了逃离“鹦鹉螺”号的实施方案,一是泅水逃跑,一是夺下小艇逃跑。尼德?兰第二次计划逃跑是“鹦鹉螺”号经过维哥湾的时候,他们计划晚上九点逃跑,浆、桅杆和帆全都在小艇上,尼德?兰还放了一些食物在上面,他还准备了一把扳手,可以把固定在“鹦鹉螺”号的小艇弄下来。这一次阿龙纳斯教授也准备好了出逃的行李,但他还不是很想跑,艇长“知道我们逃跑后会怎么想呢?我们的逃跑会使他在多大程度上感到不安呢?我们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危害呢?如果我们逃跑成功了或是失败了,他会怎么办?我当然是没有任何理由埋怨他的,恰恰相反,我还应该感激他,因为没有谁像他那样心地坦诚地对待客人的了”。可以看出教授依然不想出逃。这一次出逃计划最后泡汤了,因为尼摩艇长突然把“鹦鹉螺”号停在大西洋底部,维哥湾西班牙大帆船的遗骸旁,艇员将沉船上的金银珠宝陆续地搬到艇上来。
第三、四次出逃发生在《大屠杀》这一章里面,尼德?兰惊喜地发现一艘战舰向他们开过来,如果战舰靠近“鹦鹉螺”号,他们可以跳下海游到那艘战舰上。可是当尼德?兰掏出手帕,要在空中挥动的时候,他被尼摩艇长制止了。“他俯身向前,手紧紧地抓住内德?兰德的臂膀”。后来,那艘战舰与“鹦鹉螺”号交火,阿龙纳斯教授想阻止尼摩艇长向那艘战舰进攻,结果却被尼摩艇长要求闭嘴。尼摩艇长冲着教授说,“我就是法律!我就是正义!我是个被压迫者,而眼前的就是压迫者!全是因为它,我所喜欢的,我所热爱的,我所尊敬的一切的一切,我的祖国,我的父母,我的妻室儿女,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被毁灭了!我所仇恨的东西,就在我眼前!我饶不了它的!您就闭上您的嘴吧!”尼摩艇长的这一做法让阿龙纳斯教授极端反感,他开始主动要求康塞尔和尼德?兰一起逃跑,他们打算等那艘战舰靠近一些时,就逃跑,但因为“鹦鹉螺”号突然关上舱盖,潜入水底,他们的计划再次失败了。那艘战舰也被潜入水底的“鹦鹉螺”号撞沉了。他们最后一次逃跑非常顺利,这一次他们特别有决心,连阿龙纳斯教授也说“要死的话,我们就一起死”,他已经非常厌恶尼摩艇长,觉得“我们一天,甚至一小时,都绝不能浪费了”。他们三人晚上10点的时候在小艇上集合,最后逃出了“鹦鹉螺”号,他们在北冰洋的漩涡中失去了意识,后来被渔民救起。读到这里,故事也结束了,读者们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凡尔纳用悬念的手法来结构《海底两万里》,在总悬念中嵌入多个小悬念,让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为了缓解读者紧张的心理,他在文中又绘画了多幅海底美景,甚至引入传闻轶事。他设定逃亡为文章的总悬念,又用多次的逃亡来释悬,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凡尔纳运用这些悬念的伎俩无疑是成功的,《海底两万里》值得我们反复地研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