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图书馆始于
编者按:
东海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临连云港市区,西倚马陵山与山东郯城为邻,南接沭阳,北界新沭河与赣榆相望。地属黄淮海平原东南边缘的平原岗岭区。明隆庆《海州志》载山8座,清嘉庆《海州志》载山7座。东海县解放初期,有山12座,山头30个。志书未载者,史书有记焉。
己亥正月初九,年2月13日开始,樊氏图书馆带您走进东海诸山。……截至3月3日晚上(利用周末时间,马陵山跑了四天),我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县境12座山。大部分山体,人为破坏严重,我们的镜头尽量选取美好的部分呈现给大家。
清明将至,缅怀先烈。下一期开始,将推出东海境内的县级以上(不含乡镇级、未定级者)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
《走遍东海》“山”系列之12:马陵山樊氏图书馆藏年《东海县全图》局部:县境西部
(民国七年)灌云武同举:读马陵山测图笔记
《东海县山志》:马陵山
马陵山原名:“马岭山”。是我国东部深大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一部分,呈东北西南走向,发脉泰岳,绵亘数百里,号称“八百里马陵”。是东海县与新沂市、山东省郯城县的分界山。自北向南经李埝、山左口、桃林、石埠等乡(镇),境内长37.6公里,东西宽3至8公里,县界山头主要包括:“马陵山”“上河顶”“鹰山”“楼山”“摩天岭”“爪墩山”。群众俗称马陵山是“远看是座山,近看是平川”。
《方舆纪要》:“马岭山,州西北五十里。”《陈志》:“与郯城分水岭为界,高九十丈,北接沂州,南抵宿迁县。”山左口有国内最大恐龙足迹化石,长82厘米。大贤庄遗址为东亚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年。沭河原循马陵山东坡南流,郯城大地震使沭河改道而往西。《沭阳县志》载:“今沭自地震后,闻山有崩石,水不南冲”。陵山山左口乡境,分布有星象图岩画22处。“山口两岸陡峭如斧劈,相传为大禹所凿”。蔷薇河发源于马陵山系。
海拔米。为东海县境内马陵山最高峰,坐落于李埝乡恰恰村境内,李埝河流经,有蛇纹石矿。
海拔.9米。位于县境马陵山最南端,石埠乡上河村境内(下河村正西)。为山东与江苏之分水岭,山峰西侧为郯城县境。东侧为东海县境。为石质山头,山石嶙峋,沟壑纵横。土壤为紫砂土,成土母质为红色砂岩,土层浅薄、土壤贫瘠。上部植被以赤松为主,间生少量麻栎,中部和山沟生长刺槐,平缓地段栽种果树,以及小麦、玉米、山芋和花生等旱作物,皆属低产土壤。
海拔.3米。位于石埠乡上河村境西部,马陵山顶东北2公里处。为石质山,土层浅薄,土壤为紫砂土,成土母质为红色砂岩。山顶生长赤松,山坡与山谷地段生长刺槐,平坦地段为旱作农田。
海拔米。距县城29.5公里,座落于山左口乡英山村,北临沭河。因过去山顶驻鹰,故名“鹰山”,后演变为“英山”。山顶遍生赤松,土层较厚,均为紫砂土。
海拔91米。东距桃林镇小官庄约米,其北2公里处为大贤庄遗址。年春,南京博物院在马陵山中段普查中发现旧石器遗物,并经试掘,爪墩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遗物均为人工石制品散布在山顶和山坡部位的薄层坡积物中,相对集中在南坡。在地表采集和试掘出土余件石器,是一处以楔状石核为代表的典型细石器遗址。具有华北细石器传统的工艺技术传至朝鲜和日本南部,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发达的细石器工业。
海拔89.2米。亦作:“娄山”。座落于李埝乡楼山村境内,李埝乡政府驻地以东偏北6公里处。山体上有一块巨石似楼若山,故名。大部被垦为耕地,生长花生、小麦、玉米等旱作物。土壤为砾石砂壤土,除山头裸岩部分外,均为赤松和刺槐覆盖。20世纪90年代前,经国营李埝林场林相改造,大部更新为湿地松和火矩松,长势良好,是林业部国外松种源引种试点之一。
马陵山为军事要地,南北扼陇海铁路和国道。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林场南侧,建85炮工事若干座,机枪工事若干座,隐蔽部若干座。年4月,陆军第68军第师某团驻东海西部马陵山地区,年6月移防;同年7月,陆军第46军第师某团驻马陵山地区,年9月移防;同时,陆军第12军第36师某团驻马陵山地区。
年底,东海马陵山果园创建,建园时总面积15亩,大部分是林地,果树面积约多亩,主栽苹果。红星苹果在年全省优质水果评选会上,被评为江苏省第一名,并在全国优秀水果评选会上,被评为部优水果。
20世纪八十年代,山间树木较少,仅有间断的人工成片马尾松,主要有药用植物较少的寻骨风、松花粉、地榆、茵陈、山枣仁等。北部有远志、白薇、蒺藜等。在山下坡乱石块下有全蝎等。
楼山南麓的楼山水库
楼山下的楼山村民委员会
楼山公交站
楼山
远眺楼山
离开楼山的路
马陵山上的御园宾馆(李埝林场境内)
来佛寺
祈福树
门可罗雀的李埝林场
江苏省东海蛇纹石矿
白石头村
英山南麓的英山庄
英山民居
过英山为山里赵(山东境内)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欢迎您(由此过马陵山至山左口)
大贤庄
大贤庄遗址
江苏人民欢迎您(水晶之都欢迎您)
麦坡地震遗址
马陵山省级地质公园
江苏山东的分界
(摄影:周加侠樊振)
旧石器时代地点群。江苏省苏北马陵山中段具有相同性质的细石器地点群。年发现。以何山头、南山、石碑、范顶子4处地点采集的石制品为例,以间接压制法产生的细小石器为主要成分,以直接打击法制成的石片石器占很少的比例。细小石器中的楔状石核、船底形石核、漏斗状石核以及拇指盖状刮削器、长身圆头刮削器等都是中国典型细石器遗址中常见的类型。石制品中较多的是在加工石核坯和其他石器过程中用直接打击法产生的一种形态不规整的小型石片,所有石器工具都见不到使用痕迹,表明这4处地点当是人类季节性的制作石器的场所。未发现磨制石器和陶器。(涂栋栋)
——王魏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连云港市东海县大贤庄,西临马陵山脉余脉,平均海拔90米,此处山体由于缺乏植被,年复一年,被雨水冲刷出无数条山沟,形成特殊地貌。
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刘泽纯、潘瑞鸿曾带领学生到这一带进行第四纪地貌考察实习,在马陵山偶然发现几块疑为经加工过的小石头,遂将其带回南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确定为原始人类加工过的石器。江苏省文化厅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于年9月成立了江苏省旧石器考古工作培训班,组成工作队,前往大贤庄进行调查。在一个星期的考古调查中,工作队员调查了周边数公里的地区,发掘了四个探坑,获得余件旧石器和2件典型细石器。后来“大贤庄旧石器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江苏省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又一次重大发现,在华东地区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年3月24日,南京博物院房迎三教授到大贤庄遗址再次实地调查。
3月的天气还有些阴冷,一大早考察组便乘车来到大贤庄,顺着标志碑向北搜寻,不放过任何一条冲沟、一个石塘,甚至是一处斜坡。两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在一条冲沟里找到一块与众不同的青褐色小石子。房迎三教授先拍照,然后小心仔细地用工具拨开,露出那块青褐色的石子。这是一块长宽5厘米左右的青色的类似于花岗岩的石片,典型的细石叶,上面显然有手握的痕迹,经原始人运用挤压法从大块的石头上剥落而得,作为专门刮剥兽皮的小工具。这是此次调查发现的第一件石器。
他们继续徒步前行,走了许多路,来到一个山顶上(其实说是山顶,不过比别的地方高一点而已),继续搜寻,在山顶北侧,房迎三寻到了数十块当地人呼为“火石”的石英石,大的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5厘米,小的如人的拳头大小。房迎三逐个编号、测量、拍照、记录。他将几块石头装在随身带来的蛇皮袋里,然后又把其中一些石头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处。对于其他人的疑惑,他解释道:“石器越来越少,如果我们每次都是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那我们下一代考古工作人员不就找不到石器了吗?等到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也来考察大贤庄遗址,或许还能有所收获。”
临近中午,他们已经寻到数十件石器。下午,从大贤庄旧石器遗址人口处(也就是标志碑处)向南走,经过一片麦田,农民在耕地时把碍事的石头统统扔在田头堆成一小堆。考察组成员就在每一堆石头里寻觅开来,其中也有一些收获。有人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看去,竟是一个石球!它大体通圆,有明显的被砍砸痕迹,属旧石器中不多见的中型石器,一般由花岗岩或燧石打制而成,作为狩猎时的武器。这天考察结束时共收集到数十斤重的石器。
第二天,考察组从国道继续向南进发,考察了水田、树林、墓地等区域,但收获不大,仅发现一些疑似石器。下午,他们来到东海县西南角与新沂市交界的一个叫卢沃的小村庄,在冲沟里仔细寻找,仍没有什么发现。有人风趣地说:“今天可是一点收获都没有啊!”房迎三却说:“来过了就是最大的收获。”考察结束时天色已晚,考察队员先到达桃林镇驻地,然后搭中巴车返回东海县城。
晚上,在招待所里,考察组员将两天来寻找到的石器全部拿出来清洗,第二天又对这些石器进行了编号、测量、登记,从中精选了50件石器标本。这批石器标本的原料以燧石、石英岩为主,其次为脉石英、石英等,它们共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间接加工的细小石器。另一类为直接方法打制的石器,打片多数采用锤击法,少数采用压制法或砸击法。两类石器主要由石片制成,大多数是从破裂面向背面修制,一部分是由背面向破裂面加工,也有极少数标本为交互修整,属于通体加工的石器只有那件石球。细小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其中拇指盖状刮削器、尖状器等都比较典型,是这次石器标本采集中的重要收获。
与国内其他旧石器遗址出土石器比较,大贤庄遗址出土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晚期,距今——年。由于马陵山体有着丰富的石器原料,我们的祖先便把这里当做石器加工地点,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原始生产、生活工具实物资料。
据房迎三教授介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地质变化构成了现今的马陵山山体,岩层结构主要为白垩纪紫红色砂岩、泥岩、砂砾石层。脉石英、石英砂岩和燧石等占90%以上,其他有少量火成岩、片底岩及紫砂岩,一般磨圆度较好。根据这次实地考察,大贤庄旧石器遗址的表层积有厚约10厘米的基岩风化物,采集的50多件石制品中,分布于山顶至山脚附近,有石核、石球、刮削器、尖状器,在制作这些石器的方法上多采用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从打制的技巧上看比较原始,而有些石器又具有明显的进步特征。
连云港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远不止马陵山大贤庄一处。年,在这里的何山头、南山、石碑、港顶子等地也采集到件石器标本。年春,在大贤庄西南2公里爪墩山上,由南京博物院张祖芳主持发掘,从所得件实物中,获得石器标本件,其中以细小石器为多。根据其性质分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爪墩细石器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因而被命名为“爪墩文化”。
与之相关联的桃花涧细石器地点位于海州锦屏镇桃花涧西侧。年11月初,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发掘一座汉墓时,于离地表50厘米的土层中发现了一块刮削器及细石核、细石叶和人工石片。12月由李洪甫主持发掘,获文物资料余件。对其年代的判断,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盖培先生则把它定在1~2万年前。
连云港是我国已知距海最近的细石器发现地点,发现成果填补了江苏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由于它和二涧年遗址的时代相衔接,可以找到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直接源头。特别是桃花涧细石器与日本星野出土的细石器加工方法相同,又为研究中日文化的早期交流提供了新证据。
遥想大贤庄爪墩、桃花涧数万年前的生活场景,我们的祖先利用山体丰富的石材,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原始工具,在那无比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与大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因此世代繁衍下来。如今,作为后人,我们再去寻找祖先拓荒者的踪迹,寻找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古代文明,正是寻根的历程。(刘劲松)
——魏琪主编:连云港特色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6
来源:樊氏图书馆编辑:FansLibrary
百年风雨史文馆万卷古今樊氏楼全国书香之家
江苏省全民阅读“五十佳”
连云港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
樊氏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