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沁源秧歌入选国家级非遗

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沁源秧歌入选,编号为传统戏剧项下IV-70号,项目名称为秧歌戏(沁源秧歌)。这是沁源文旅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意味着沁源秧歌登堂入室,成为国家级的文化资源,国家级的文艺形式,国家级的历史记忆。

沁源秧歌是沁源的历史记忆。

我没有考证过沁源秧歌的历史,网络上讲,“沁源秧歌在未形成剧种以前,是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多年的历史。”我想,沁源秧歌的历史,肯定远不止多年。

早在万历版《潞安府志》上便有了“沁地君子咏歌风雅”、“岁收民自乐”的记载。万历是16世纪下半叶,至今已有近年。而且,晋东南有诸多古戏台遗存,很多古戏台可上溯到明清,可见古代晋东南地区民歌戏曲盛行。沁源秧歌的历史,当在年以上。

现在,很多古戏台都湮灭了,古人早已归于黄土,但他们生前所吟咏的小调,代代流传了下来。“歌以咏志、乐以抒怀”,秧歌曲调里,蕴藏着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活,隐藏着晋东南的历史与文化。

而晋东南的历史又非常的悠久。且不说那些久远的神话传说,就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片土地早已有无数先民在活动。春秋时期,介子推在这里殉国,他埋葬的村子以他为荣,名为“伏贵”,意为此地伏着一位贵人。战国时期,蔺相如从这里出使秦国,他带着和氏璧归国的情境我们已无从知晓,但我们从“程璧”、“王璧”这些古村名中,得知了他的出行路线,得知他的此次成功出使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意义。

古人喜欢“诗言情,歌咏志”,介子推在绵山隐居流连于山水时,他在如何吟咏?蔺相如怀着出使不辱使命的喜悦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归国时,他又会如何哼唱?从沁源秧歌流传至今的小调中,我们可以有约略的感受。

近代历史则在沁源秧歌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沁源秧歌在抗日战争时期,承担起以文艺宣传抗日的使命,绿茵剧团闻名太岳军区。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满怀豪情赞叹沁源军民“唱着秧歌赶跑了日本鬼子”。年1月,时任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到延安汇报工作,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鲁迅艺术学院在沁源秧歌剧的基础上,排演了七幕话剧《沁源围困》,在延安演出场场爆满。沁河与延河,就这样在历史中奇妙的相遇。当延河两岸响起了沁源秧歌时,沁源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沁源人民用秧歌《望延安》把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一九四二年,正在秋收天,

日本鬼子横行霸道进攻沁源,

又杀人又放火真呀野蛮,

从此后沁源人民遭下了大难;

半夜就起身,鸡叫就爬山,

铺黄蒿盖百草冷水拌炒面,

啃树皮吃野菜就是家常饭,

多少人白天黑地眼望延安。

沁源秧歌是沁源人的生活方式。

沁源秧歌的舞台,是沁源的山山水水,是沁源的广场村社。有沁源人的地方,就有沁源秧歌。

姐姐退休后到县城居住,之前没搞过音乐的她,很快学会了唱秧歌,扭秧歌,还学会了一些秧歌伴奏的乐器。每天在抖音上发的秧歌片段,点赞评论很多。沁源秧歌,给她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

一个雪河村村民,在山里发现了一片阴阳花,就唱了一段沁源秧歌,在抖音里分享给乡亲们;而在福建的沁源协会会长,在群里看到什么人或事,就即兴唱起一段沁源秧歌,何人何事,何时何景,均可信手拈来,妙口成音。

记得当年,二伯在村里一个老中医儿子娶亲时,在乐队伴奏下,唱起了一长段的沁源秧歌,为老中医一家送上祝福,村里很多人围着听,都说这个“四六句子”编的真好。在沁源,家家户户婚丧嫁娶,都会请乐队,而乐队演唱的内容,必有沁源秧歌。没有秧歌,宾客便会觉得意犹未尽;秧歌唱的好不好,是大家评价一个乐队、或歌者的主要标准。

而沁源的元宵节,沁源人就直接名为“闹秧歌”。春节一过,各村各社就响起了锣鼓铙钹声,一年一度的闹秧歌拉开了序幕,老人们会说,“动动响器,好”。很多秧歌小戏里,有着对过往生活的记录折射,也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沁源秧歌,是沁源人的生活方式。

沁源秧歌是沁源文旅发展的强大牵引。

沁源以产煤为主,和整个山西一样,沁源也在进行了经济的历史转型。而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文旅。

过去二十年来,山西文化界出了不少舞台精品,包括话剧《立秋》、舞剧《解放》、晋剧《续范亭》(曲润海老先生编剧作品)等,晋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极大的提升了山西文化的影响力;在演出形式上也有了很多创新,比如四大梆子交响乐、比如平遥的实景演出《又见平遥》等。很多县市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寿阳以“寿文化”为主题,编演了《寿星来到你身边》在京演出,但因编剧一般,反响负面。但无论如何,这种尝试的努力都是值得鼓励的。

沁源秧歌入选国家级非遗,沁源文旅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牵引。

游客们到山西游玩,可以住在平遥古城看“又见平遥”,也可以住到沁源听沁源秧歌。在乡村民宿、在县城的影剧院,都可以听原汁原味的沁源秧歌,甚至可以加入秧歌队一起扭秧歌,可以学习简单的演奏,也可以自己编写歌词即兴演唱。

而沁源秧歌也可以创作更多的舞台精品,在更大的舞台进行演出。之前,沁源秧歌版的《小二黑结婚》在沁源广受欢迎,沁源秧歌剧《我的奶妈在沁源》催人泪下,沁源秧歌也多年到北京等地演出。但作为国家级非遗,沁源秧歌还需要更多的舞台精品,来延续其历史,流动其血脉,扩大其影响。创作和创新,是对沁源秧歌的最好的传承方式。

期待有更多的人创作沁源秧歌、舞台剧,更多的人演唱沁源秧歌。更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在北京、在国内外的大舞台上,看到、听到沁源秧歌。

大炮一声起在空,

沁源秧歌传喜讯;

国家非遗进目录,

老区人民齐传颂。

沁源小调历史长,

古代先贤都吟唱;

近代变为秧歌剧;

抗战绿茵美名扬。

不管天南和地北,

无论老少和男女;

人人都来把它唱,

沁源秧歌万年长。

历史文章:

乡音(6旧文)

旧文:丙申端午琐记

延安风情---写在毛泽东诞辰周年

段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shea.com/hsjg/10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